峨眉十八郎

《峨眉十八郎》講述了明末清初的動盪之際,十八位少年郎由於各自際遇不同先後投奔了峨眉山習武,反抗異族的統治。

簡介

明末清初的動盪之際,明遺族不可能不幻想著王室的復興。漢民族裡藏龍臥虎之士也不可能就這樣簡單地從屬於異族的統治。

十八位少年郎由於各自際遇不同先後投奔了峨眉山習武。有著懷著能飛檐走壁的夢想,有的因天生體弱而圖練武強身,有的則因國破家亡尋求棲身之所。中華武功也因形勢所迫而不得不向這些弟子們傳衍。溯本尋源,不絕的武學文化之脈汨汨四涌,展開了一幅瑰麗的刀光劍影爭雄圖。峨眉天下秀。位於川蜀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山,以山形秀美而聞名天下。縱橫四百餘里的萬嶺千壑,峰峰秀色,古樸神秘,傳說這裡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賢菩薩以大行而與大智文殊、大願地藏和大慈觀音齊名。大象因穩重而成為普賢菩薩的座騎,山上的洗象池傳說為普賢菩薩洗六牙白象之處,曾有詩云:普賢騎象沓何之,勝跡空餘洗象池。

峨眉山寺院眾多,景象十分壯觀而親切,它不象一般寺廟有一種漠然的氣息,高高在上,似乎要拒俗人於千里之外。而峨眉山它稍大一點的寺院皆設有旅棧,似在永遠歡迎和等待著遠道客人的來臨.我們的故事根源就是從這裡發生的。

清早年,在冀南的一個叫武安的地界急急出行著兩位少年,一個叫呼遠,一個叫文順,二人曾在村中武師的教習下習武數年.今日在外是二人相約結伴遊歷峨眉,一闖天下。既想尋師問訪,又想印證武功,一股少年英氣寫在臉上。一日,他們行至到豫西靈寶一個見山不見村的地方,口渴難忍,四下卻不見水源。忽看到一座不大的寺廟隱在一片果林中便急去討水,進寺內後見一個老僧在緩緩清掃寺院,由於口渴心急,言語露粗,老僧視而不理,聞而不答,仿佛早就看穿了他們的心思。呼燕可舉數百斤而臉不變色,見討水不被理睬便怒而抓提老僧,卻紋絲不能撼之。文順本不是心急之人,礙於同伴已經動手便也出手疾捅老僧,不料卻被回彈仰坐於地,而呼遠也瞬間被老僧一個顫擊而撞在了院牆角,雖僧未用重力,可一種恐懼感還是升上了他們心頭,二人知道遇上了高人,急忙請求寬恕,不料老僧不但未怒反而笑著請他們進屋喝水。

月下,窗幾間的交談引出了老僧的親歷往事……

我,峨眉十八郎,也像你們一樣曾年少輕狂,遇恩師點撥和歲月的厲練,也可能是因為年歲陡增,現早以奇氣歸平。和你們動手是想做個忘年交,結個師徒緣。暫時留下吧!不是老矣,怕你們花多少銀子也學不到我的武功,二人感老僧赤誠隨折節下拜。

就這樣除了大風.大霧.大暑之外,二人幾個寒溫隨師傅操練未曾有輟.而每逢天氣惡劣則堅持不練,師傅說是天人感應,避免得暴癘之氣,於是乎三人逢不好的天氣則入室交流拳理及說舊談天,如此才得以細細道出了峨眉十八郎的人生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