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學術活動
2002年4-5月,於英國英國利茲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2006年2-3月,於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2006年10月,於台灣考察公共管理教育。
2007年10月,於日本東京大學出席東亞社會政策研究網路年會。
2008年2月-3月,於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2009年2月,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2009年7月,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主辦的“全球經濟危機與東西方的福利重組”國際學術會議做主題演講。
2010年3月,於香港教育學院主辦的“亞洲大國的治理——探索中國與印度的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會議並作特邀報告。
2010年5月,於台灣中正大學出席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並發表主題演講。
2010年6-7月,參加加拿大城市聯合會舉辦的加拿大公共服務考察團,作為政策專家考察加拿大地方公共服務。
2010年8月,作為籌委會成員出席韓國西江大學東亞社會政策研究網路年會。
2010年9-10月,參加中山大學政務學院考察團考察歐洲五國的高等教育機構。
2011年3月,參加“經濟不景氣下的社會政策”國際會議發表演講。
2011年6月,參加“工作生活平衡”國際研討會。
2011年6月,參加“中澳公共管理論壇”並作報告。
2011年7月,赴台灣大學參加“公共課責”學術研討會並發表演講。
2011年8月,參加第七屆社會政策論壇暨系列講座並發表演講。
2011年10月,赴復旦大學參加第一屆中國-北歐福利論壇。
2011年11月,赴台灣中正大學參加教育與發展研究地區研討會。
2012年3月,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與英國牛津大學參加“巴西、中國、印度和南非‘社會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的目標、問題和軌跡”研討會並發表主題演講。
2012年12月,赴香港教育學院參加“中國城市化管理的政治、政策和政府治理”研討會。
2012年5月,赴香港城市大學參加“粵港澳合作:如何達致多贏”研討會。
2012年12月,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參加“巴西、中國、印度和南非‘社會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的目標、問題和軌跡”研討會並發表演講。
2012年6月,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參加“the Second Sino-Nordic Seminar on Welfare”學術研討會並發表演講。
2012年6月,赴韓國首爾大學參加公共管理協會2012年國際會議並發表演講。
2012年9月,赴德國科隆大學參加“中德2022年未來對話”學術研討會並發表演講。
2012年9月,赴澳大利亞……
2012年10月,赴新加坡參加“中國十八大後的新領袖、新發展方向”研討會並發表演講。
2012年12月,赴台灣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農村社會保險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與“台灣T4社區研究與實踐跨界交流研討會”。
2013年3月19日- 赴美國。
2013年4月19日,赴廣東珠海參加“社會創新諮詢委員會年會”並做大會發言。
2013年5月8日- 赴台灣。
學術兼職
1、廣東省社會政策研究會會長。
2、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3、廣東省衛生經濟學會第六屆理事會衛生資源配置規劃與績效評價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4、廣東社會保險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5、廣東省社會創新諮詢委員會委員。
6、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人力資源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7、廣東省揭陽市社會創新諮詢委員會名譽主席。
8、廣東省東莞市社會工作諮詢委員會委員。
9、廣東省珠海市社會創新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席。
10、《中國公共政策評論》(連續性出版物主編。
11、《公共行政評論》(CSSCI期刊)編委。
12、 Journal of Poverty and Social Justice的國際顧問。
13、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等國際刊物的評審人。
主講課程
《公共政策分析》,《政策分析基本方法》,《勞工政策》,《比較公共政策》,《社會政策》。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社會政策的挑戰與對策”。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外公共行政學前沿理論及其借鑑”子課題。
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委託項目“廣東省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廣東省發改委委託項目“廣東省‘十二五’社會發展規劃研究”。
共青團廣東省委委託項目“應急志願服務體系研究”。
廣東省人民政府委託項目“自願組織在應急救援中的作用研究”。
香港城市大學委託項目“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
香港大學委託項目“中國城市社會排斥影響研究”。
主要著述
岳進綸,溫卓毅:《團結與承認:中國式慈善困局的社會政策分析》,《學術研究》2013年第1期,42-48頁。
岳經綸,莊文嘉:《社會公民權與社會穩定——“新塘事件”的個案研究》,《二十一世紀》,2013年2月,59-74頁。
彭浩然,岳經綸:《中國公共養老基金的債務風險與運作治理》,《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153-162頁。
論文
1.“新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香港的案例”(與溫卓毅),《公共行政評論》,2012年6月第3期。(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招標項目(11JJD840018)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畫中山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中山大學985三期專項資金中山大學社會建設論壇專項基金)。
2. “完善幸福廣東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與鄧智平),《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10月第5期。(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招標項目“建構‘社會中國’:中國社會政策模式研究”,項目號:11JJD840018 中山大學社會建設論壇專項基金資助)。
3. “幸福廣東:一種社會政策學的解讀”(與鄧智平),《廣州大學學報》,2012年4月第4期。(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畫 中山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中山大學985三期專項資金;中山大學社會建設論壇專項基金)。
4、“社會管理研究的三種理論視角”(與鄧智平),《廣東社會科學》,2012年5月第3期。
5. 東莞醫改與神木醫改:地方社會政策創新的經驗與挑戰”(與彭浩然),《中山大學學報》,2012年1月第1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中國民生保障體系建設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醫療保障體系的制度整合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China Medical Board(Grant Number09—984) 中山大學“985”工程三期;中山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 中山大學經濟研究所基地建設經費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畫 東莞市基本醫療保險一體化課題)。
6. “Serving Migrant Workers: A Challenging Public Service Issue in China”, Australia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 71, No. 2.(new century talents programme,985三期,珠江學者) SSCI 獨著。
7“Migrant Labour, Urban Exclusion and Social Harmony in China”,Journal of Poverty and Social Justice , Vol. 20, Number 3。((new century talents programme,985三期,珠江學者)。
8、《社會政策學視域下的社會管理創新》,楊團、岳經綸主編:《當代社會政策研究7:第七屆社會政策國際論壇文集》,2012年8月。
9 worker’s solidity in China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n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 2012年10月。
著作
1. 《中國產業民主:兼論德國、韓國與越南》(與魯道夫·特勞普-梅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農民工公共服務:國際經驗.本地實踐政策建議》,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985三期)。
3. 《當代社會政策研究VII:第七屆社會政策國際論壇文集》(與楊團),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4. “Industrial Democracy in China:With Additional Studies on Germany, South-Korea and Vietnam” (與Rudolf Traub-Merz),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2012。
5、《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六卷上海格致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2年12月,編著。
論文
1.“社會管理創新的理論與行動框架”,《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10期。
2. “弱勢大學畢業生:在職貧窮與社會資本視角下的‘蟻族’”(與溫卓毅),《公共行政評論》,2011 年第4期(中山大學983工程三期、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畫、中山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
3. “勞動關係與社會政策的非典型分離”,《二十一世紀》,2011 年第2期。
4.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地域化的發展及其制約——以東莞市社會養老保險一體化改革為例
”,《公共管理研究(第9卷)》,2011 年9月。(中山大學“211工程”三期行政改革與政府治理研究項目,中山大學高校科研基本業務費項目重大項目培育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福利社會的社會政策體系研究”,中山大學高校科研基本業務費項目重大項目培育項目“東莞市養老保險一體化改革的實踐與困境研究”·)。
5. “Workfare in Mainland China: A Reaction to Welfare Dependency?”,in Welfare Reform in East Asia: Towards Workfare?,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d Policy in Asia Series, Routledge.(社會政策的應對與挑戰,教育部基金)。
6.“A New Working Class in the Making? The Rise of the Peasant Workers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Policy in China”(與KH. Mok),Work,Vol.38,No.3.(985三期)。
7.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Chinese Labour: Workers’ Solidarity in China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與Joseph Yu-shek Cheng,Yan Huang),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vol. 33 No. 3. 379-401(985三期,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SSCI (第二作者)。
8《演變中的國家角色:中國社會政策六十年》,《中國公共政策評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卷。
9《社會行政在社會保障制度發展中的作用:全民醫保的“東莞模式”研究》(第二作者),《中國公共政策評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卷。
10《社會保障水平的地區差異問題研究--以廣東為個案》(第二作者),《中國公共政策評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卷。
著作
“Welfare Reform in East Asia: Towards Workfare”(與Chak Kwan Chan),Routledge,2011。
《轉型期的勞動問題與勞動政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五卷上海格致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1年12月,編著。
《社會服務:從經濟保障到服務保障》,岳經綸、劉洪、黃錦文主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年1月。
論文
1. “個人社會服務與福利國家: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啟示”,《學海》,2010第4期,第60-65頁。
2. “全球化時代下的勞資關係網路化與中國勞工團結”(與莊文嘉),《中山大學學報》,2010第1期,第161-169頁。
3. 建構“社會中國”:中國社會政策的發展與挑戰,《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5期。
4. “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勞動法”,載[德] 魯道夫·特勞普-梅茨、張俊華編:《勞動關係比較研究:中國-韓國-德國/歐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01-112。
5. “Social Assistance Policy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Case of the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Scheme (MLSS)”,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No. 1,2010.
6. “Tobacco control in China: Process, actors and policy initiatives”,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Vol. 3, No.1, 2010. pp.100-110.
7. “From Labour Shortage to Mass Unemployment: Labour Relations in Guangdong in the New Century”, in Joseph Cheng, ed., Guangdong: Challenges in Develop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2010, pp. 337-361.
論文
1. “合作式應急治理機制的構建:香港模式的啟示”(與李甜妹),《公共行政評論》,2009第6期,第81-104頁。
2. “轉型中的當代中國勞動監察體制:基於治理視角的一項整體性研究”(與莊文嘉),《公共行政評論》,2009年第5期,第92-120頁。
3. “共和國60年來公共政策變遷”,《湖湘論壇》,2009年第4期,第5-8頁。
4. “社會政策視野下的中國民生問題”,《社會工作》,2009年第8期,第42-49頁。
5. “地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廣東的案例”(與翁慧怡),《社會保障研究》,2009年第2期,第147-162頁。
6. “政策變遷及其理論:基於美國的文獻綜述”,白鋼、史衛民主編:《中國公共政策分析2009年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99-322頁。
7. Of Sustainability and Excellence: The Chinese Academia at a Crossroad (with Arie Halachmi)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ume 69, Supplement 1, December 2009, pp. S13-S20(1).
8. “Loc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Social Consequences in China, 1993-2007,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Vol. 2, No. 1, 2009, pp.57-73.
9. State Capacity, Policy Learning and Policy Paradigm Shift: The Case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China, Korean Journal of Policy Studies, Vol. 24, No. 2, 2009.
10. “Redefin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Towards a New Policy Paradigm for the New Century?”, in Mok, K. H. and Forrest, R. eds., Changing Governance and Public Policy in East Asi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著作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
《中國社會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
《中國的社會保障建設:回顧與前瞻》,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譯著:
《社會政策學十講》,(英)哈特利·迪安著,岳經綸等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論文
1. “社會政策學視野下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從社會身份本位到人類需要本位”, 《公共行政評論》,2008第4期,第58-83頁。
2. “專項資金與農村義務教育:政策工具的視角”, 《深圳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第86-90頁。
3. “勞務派遣:勞工權益保障的危機”, 《二十一世紀》,2008年4月號總106期,第21-29頁。
4. “社會科學、知識分子與和諧社會--美國進步時代的啟示”, 《公共行政評論》,2008年第2期,第70-91頁。
5. “不情願的控煙運動:中國控煙政策的發展及其局限”, 《公共管理研究》總第6卷,2008年,第137-150頁。
6. “中國公共政策轉型下的社會政策支出研究”,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專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42-68頁。
7. The Changes of Chinese Labour Policy and Labour Legis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arket Transition (single author), International Labour and Working Class History, No, 73, Spring 2008, pp. 45-64. [Cambridge]
8. One Country, Diverse Systems: Politics of Educat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hallenges for Regulatory State in Post-Mao China (with Kaho Mok), China Review, Vol. 8, No. 2, 2008, pp.169-199.
9. Massification, Bureaucratization and Questing for “World-Class” Status: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Mid-1990s (single auth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vol. 22 No. 6. 2008, pp.547-564.
著作主編
《公共預算讀本》,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8。
Social Policy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Bristol: Policy Press, 2008。
論文
1. “農民工的社會保護:勞動政策的視角”,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總第120期,第14-19頁。由《新華文摘》轉載,總第375期(2007年2月5日),第29-31頁。
2. “和諧社會與政府職能:社會政策的視角”,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416-422頁。
3. “非政府組織與農民工權益保護:以番禺打工族文書處理服務部為個案”(與屈恆), 《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80-85頁。
4. “科學發展觀:新世紀中國發展政策的新範式”, 《學術研究》,2007年第3期,第33-39頁。
5. “延續與變遷:21世紀初的香港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和李曉康),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28卷第1期(2007年2月),第8-16頁。
6. “中國勞動政策的反思”,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7年2月號,總第99期,第30-37頁。
7. Chinese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s,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Vol. 8, No. 1, (April 2007). pp.142-157.
8. The Quest for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Critical Reflections (with Weiqing Guo),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Vol.6,No.1 (Spring 2007), pp.21-44
9. Market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China: a zigzag road to promising future (with Guobin Zhu),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Vol.73, No.2,2007, pp.217-233
著作
《中國勞動政策:全球化與市場化的視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獨著)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
其他著述
“市場轉型與治理變革:中央勞動行政部門的個案研究”,馬俊、侯一麟主編: 《公共管理研究》(第四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83頁。
“食品安全問題及其政策工具選擇”,白鋼、史衛民主編: 《中國公共政策分析 2006 年卷》,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22-144頁。
“從限制到開放:香港特區輸入內地專才政策的轉變”,楊河清、鄭宇碩、張琪主編: 《新世紀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2月,第29-40頁。
“面向知識型經濟的香港人口政策”,載香港城市大學亞洲管治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編:《 中國公共政策分析年報 2004 年卷》,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4年,第103-124頁。
“中國的基層民主化:從村民自治到鄉鎮領導人選舉改革”(與鄭宇碩),漢城: 《中國與中國學》, 2003年第二期,第1-21頁。
“香港移民政策研究”(與葉健民),載桂世勛、黃黎若蓮主編: 《上海與香港社會政策比較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06-420 頁。
“香港的失業問題與反失業政策”(與陶黎寶華),載香港城市大學亞洲管治研究中心等編:《中國公共政策分析年報2003年卷》,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91-309頁。
“後充分就業時代的香港失業問題:兼論香港的勞工立法”,載 鄭功成、曾湘泉等主編:《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社會保障》,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第1299-317頁。
“ 教育市場化趨勢下之大陸高等教育與政府的關係”,載莫家豪等主編:《 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大陸趨勢之比較》,台北: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第267-295頁。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勞工與國家的張力”(與蔣曉陽),載 鄭功成、鄭宇碩主編: 《全球化下的勞工與社會保障》,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年,第111-129頁。
“兩岸僵持局面下的港台關係”(與鄭宇碩), 《 海峽》,2001年12月,總第15期,第62-65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發展:《勞動法》三個版本的比較分析” ,載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 《海峽兩岸三地的勞資關係與勞工政策》,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2000年,第117-140頁。
“‘一國兩制’下的‘中’港關係”(與鄭宇碩),《 遠景季刊》,2000年第二期,第143-172頁。
“市場化潮流下的中國教育”(與陳建強),載莫家豪主編:《龍之躍:中港台社會發展比較》,香港:香港人文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75-202頁。
“終身教育與學習型城市:面向21 世紀的上海教育改革與發展”(與陳建強),《教育政策論壇》,2000年第2期,第80-98 頁。
“Social Policy between Plan and Market: Xiagang (Off-duty Employment) and the Policy of the Re-employment Service Centres in China” (with Linda Wong),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Vol.40, No.2, 2006, pp.158-173.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in Nicholas Sun-keung Pang eds., Globaliz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Change and Reform,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6,pp.73-99.
“The 2001 Spy Plane Incident Revisited: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with Joseph Cheng),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9, No.1, Spring 2004, pp.63-83.
“China’s Overseas Chinese Policy in the Globalization Era: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with Philip Cheng and Joseph Cheng),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 Vol. 3, No. 1 ,Spring 2004, pp. 157-82 [HK]
“The Potential for Civil Unrest in China” (with Joseph Cheng), in Annelies Heijmans, Nicola Simmonds, and Hans van de Veen, eds., Searching for Peace in Asia Pacific, Boulder and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2004, pp. 166-180.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Sino-US Relations: the NATO bombing of the Chinese Embassy in Belgrade” (with Joseph Cheng), in L. H. Liew and Shangguan Wang eds., Nationalism, Democracy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ruzon, 2004, pp. 85-104.
“Migr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with Ray Yep), in Linda Wong and Lynn White eds., A Tale of Two Cities: Social Policy Reform in Hong Kong and Shanghai, New York: M. E. Sharpe, 2004, pp. 217-238.
“The 1998 Administrative Reform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Hon Chan), Chinese Law & Government, January February 2003.[M.E. Sharpe, USA]
“Reinventing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A Review of China's 1998 Central Government Restructuring”, Asian Profile, February 2003, pp. 1-14. [Asian Research Centre, Canada]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bor Law”, Journal of Societal & Social Policy, August 2003, pp. 59-82. [Casa Verde Publishing, Hong Kong].
“The Tension of Chinese Labor and the Stat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Reflections from Guangdong”, in Joseph Cheng, ed., Guangdong: Preparing for the WTO Challeng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195-223.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with Julia Kwong), in Mok, K. H and Anthony Welch, eds., Glabo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pp.160-188.
“Law-making and China's Market Transition: Legislative Activism at the Eigh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March-April, 2002, pp. 23-32 [M. E. Sharpe, USA]
“Decentralization and Changing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China” (with Joshua Ka-ho), in The Societ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of Taiwan ed., The Education Prospect in the New Era, Taipei: Pro-Ed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pp. 189-231.
“Reforme Administrative Dans Une Economie En Transition: Une Analysis De La Reforme De 1998 Du Gouvernement Central Chinois” (With Zhu G.B), In Annuaire Europeen D’Administration Publicque 2001, Paris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Aix-Marseille, 2002, pp.699-721
“Towards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with David Chan),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19, No. 3, 2001, pp. 59-78 [James Nicholas Publishers, Australi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ur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omparison of Three Versions”, Chinese Law & Government, January-February 2000, pp.3-21 [M. E. Sharpe, USA]
“Hong Kong in the Eyes of Chinese Cadres” (with Joseph Cheng),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Vol. 27, No. 2, Summer 2000, pp.93-109 [Heldref Publications, USA]
“Shanghai Educat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A Quest for Learning Society” (with David Chan), Chulalongkorn Educational Review, Vol. 6, No. 2, January 2000, pp. 1-14 [Bangkok, Thailand]
Collective Contracts and Chinese-Style Collective Bargaining: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with Grace Lee), in Joseph Cheng ed., Guangdo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agnation or Second Take-off?,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0, pp.143-165.
“New Collective Labour Relations Mechanisms in the Workplace: the Collective Contract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 Issues & Studies, No.6, 1999, pp119-143 [Taipei, Taiwan]
“Government Policy in the Reform Era: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s Organs Responsible for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and Qiaoxiang Communities” (with Joseph Cheng), in L. M. Douw, Cen Huang and Michael R. Godley eds., Qiaoxiang Tie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Cultural Capitalism’ in South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99, pp. 113-142.
“Unemployment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Mainland China” (with Linda Wong), Issues & Studies, No.1, 1997, pp.43-63 [Taipei, Taiwan]
主編著作
《中國公共政策分析年報2005年卷》(主編之一),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國公共政策分析年報2004年卷》(主編之一),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4。
《中國公共政策分析年報2003年卷》(主編之一),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3。
《全球化下的勞工與社會保障》(副主編),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中國公共政策分析年報2002年卷》(主編之一),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2。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工人》,《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專輯,2001年冬季號(總第21期)。
Chinese Law & Government (A Special Issue on The 1998 Administrative Reform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Guest Editor and Translator, M.E. Sharpe (January- February 2003)。
Chinese Law & Government, January-February 2000 (A Special Issue on China’s Labour Law), Guest Editor and Translator, M.E.Sharpe。
百科全書條目
“Communism and Socialism” (with Joseph Cheng), in Karen Christensen & David Levinson eds。Encyclopaedia of Community: From the Village to the Virtual World, Thousand Oaks, London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2003,pp.218-224。
書評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Reconsidered: Beyond Purge and Holocaust, edited by Law Kam Yee, London: Palgrave, 2003, 《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秋冬季號, 第174-177頁。
CAO Jingqing, Huanghe Bian de zhongguo: yige xuezhe dui xiancun shehui de guancha yu sikao (China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 scholar’s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on rural society). Shanghai: Shanghai wenyi chubanshe, 2000, China Information, Vol.XVIII, No. 2, pp.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