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3)新型肥料研製與高效施肥技術研究; (2)工農業廢棄物農業資源化利用研究。 (1)工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技術研究;

基本情況

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成立於2002年12月,是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晉政函[2002]215號)批准、由山西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聯合舉辦、隸屬於山西大學的二級學院,相對獨立運行。該學院以培養碩士研究生為主,著力為農業發展和環境建設培養專門人才。招生被納入山西大學招生計畫,學院的統計、學籍、教學、後勤等均由山西大學按照學校院系的有關規定統一管理。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目前共有三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八個研究方向。
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業”是以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為依託,該所是集遺傳育種、新品種選育、生物技術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與良好的科研條件。現有職工129人,專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93.8%,其中:研究員16人,副研究員19人,助理研究員51人,會計師5人;博士7人、碩士26人;1名雙學士。建所以來,先後主持和承擔了各級各類科研項目680餘項,其中: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項目、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十一五"支撐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農業部"948"項目、跨越計畫項目等50餘項;省級項目100餘項;選育並通過審(認)定的各種作物新品種共135個,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151項。發表學術論文700餘篇,出版《中國谷子栽培學》、《遺傳育種學》等學術著作50餘部。該學位點教師梯隊合理,師資力量雄厚,共有教授17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0名。
植物營養學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位授予點依託於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山西省土壤環境與養分資源重點實驗室。目前有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13人,目前主持承擔國家科技支撐、國際合作、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產業體系及省市各類項目60餘項。實驗室擁有價值約1500萬元的實驗設備,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紫外分光光度計、原子螢光光度計、火焰光度計、離子色譜、液相色譜、氣質聯用儀、元素分析儀、三通道流動比色儀、自動定氮儀、高速離心機、微波消解儀、TOC、TDR等,同時擁有現代化的玻璃溫室、日光溫室和網室以及60畝試驗基地,全自動氣象觀測站。能夠開展生態學、環境質量和施肥技術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專業介紹

1、作物遺傳育種專業
針對玉米、小麥、棉花、大豆、高粱、穀子、馬鈴薯等農作物共開設三個研究方向:
1.1作物育種的原理和方法
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是農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化開發的核心內容。本方向的研究特色包括:⑴ 農作物育種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⑵ 培育適合不同生態條件的多抗、優質、高產農作物新品種;⑶ 生物技術育種及作物新品種產業化開發。
1.2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及利用
作物種質資源是作物育種及其相關學科的生命物質基礎,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本方向的研究特色體現在:⑴ 抗旱、抗病等優異種質的創新及利用;⑵ 屬間雜交新技術的創建及多屬雜種的創育;⑶ 種間雜交育種體系的建立。
1.3植物雜種優勢理論與套用
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單產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我國農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化開發研究的主要內容。本方向的研究特色主要包括:⑴ 雄性不育新種質的發掘和轉育;⑵大田傳粉難題的攻克和高效制種技術研究;⑶ 以市場為導向,開拓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新領域。
2、植物營養學專業
2.1養分資源高效利用
(1) 土壤養分供給、作物養分需求和高產栽培管理技術研究,建立不同作物的施肥調控技術體系;
(2) 中低產田地力培育與養分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
(3)新型肥料研製與高效施肥技術研究;
(4) 基於“3S”技術的山西省養分資源綜合管理研究。
2.2植物營養生理與植物生態
 (1)礦質元素的營養機理;
(2) 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作物生理生態學研究;
2.3施肥與環境及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
(1) 農業管理措施對農業面源污染影響的研究;
(2)工農業廢棄物農業資源化利用研究。
3、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
3.1植被建設與水土保持
(1)工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技術研究;
(2)區域自然植被分布特徵及其與水土流失發生變化規律的研究;
(3)恢復與重建植被,提高區域自然生產力、經濟生產力,實現區域資源、 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研究。
3.2土壤生產力恢復與荒漠化防治
(1) 山西省土壤水肥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
(2) 土壤生產力變化規律及提升技術研究;
(3) 農林牧措施防治土地"三化"的生態適應性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