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蘭稻
山蘭稻是黎族的山地旱稻,是黎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篩選出來的適宜乾旱地帶種植的稻種。
早在原始時代,勤勞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據海南的獨立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用自己的雙手培植出適於旱地、刀耕火種的旱稻品種——“山蘭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學農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崖縣(今三亞市)發現了“龐粒”的野生稻種,在保亭亦有類似的野稻栽培種發現。史書記載:“山稻,種於內圖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為糞,不需牛力,以錐土而播種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實,連歲有收,地乃去之,更擇它處。”山蘭稻雖好,但種植卻不易,需經過砍伐樹木、焚燒、下種、看護、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產過程,屬於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利用焚燒的方法,將地面的草木燒為灰燼作為作物生長必需的肥料,同時也使地表接近10厘米的土壤變得疏鬆,有利於耕作,而且也能燒死地表的害蟲。所以,種植山欄稻不但是黎族的特色,更體現了黎族人在與大自然的共存中表現的智慧。
山蘭米
山蘭米是很珍貴的食物,有關資料記載,“其粒絕白”,“一家煮山蘭飯全村香”,營養豐富,是黎族迎接貴客的珍品。用山蘭米釀的酒稱為山蘭酒,由於具有獨特醇厚的芳香,有“黎家茅台”的美譽。
然而傳統種植山蘭稻這種耕作方式是以破壞大片的森林,改變土壤結構為代價的。在地廣人稀的時候森林可以通過演替慢慢恢復,到了近現代人口增多給森林和土地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了。現在政府更是明令禁止砍伐森林,山蘭稻種植的面積也大不如前。清香撲鼻的山米飯、香醇的山蘭米酒也就日趨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