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輕工業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研究起步於1990年初,1992年在原機電工程系設立計算機套用專業,1992年開始招生,1999年正式建立計算機科學技術系;2004年開始招收計算機套用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2004年10月改名為山東輕工業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師資及教學
學院擁有一支綜合素質好、學術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教學科研隊伍,學院現有教師編制33人,其中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具有碩士學位25人。這支隊伍在教學中重視基礎課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和活躍的學術思想,是一支理論水平較高、實踐能力較強、學風嚴謹、勤懇敬業的師資隊伍。廣大教師結合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為學生提供各種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機會和實踐條件,多年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計算機技術專門人才。學院在教學上,以計算機套用為學科基礎,教學水平逐年提高,考研錄取15%,就業70%以上。在加強計算機學科建設的同時,更注重與國民經濟相關密切的技術開發,近三年來,學院科研經費為600餘萬元,發表一級刊物論文40餘篇,其中被SCI、EI等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的論文20餘篇,出版著作及教材2部。學院在學生培養上,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驗教學條件,是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一貫宗旨。廣大教師結合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各種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機會和實踐條件。許多同學還直接參加到科研項目中,協助教師一起完成科研任務。良好的教學條件和各類科研項目為每位同學在校期間提供了計算機訓練與實踐機會,使得學生在具備堅實理論基礎的同時也能在工程實踐與獨立工作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訓練。人才培養
本科生教育
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能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體、軟體與套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能在科研、教育、企業、技術和行政管理等部門和單位從事計算機教學、科學研究和套用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從事研究與套用計算機的基本訓練,具有研究和開發計算機系統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研究生教育
計算機套用技術碩士點設在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該碩士點現有教授(研究員)10人,副教授(副研究員)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7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7名。近5年來,先後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等在內的省部級項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9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77餘篇。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基金等國家、省部級項目12項,橫向項目20項,在研科研經費850餘萬元。
智慧型信息處理研究所
智慧型信息處理研究所成立於2006年1月, 所長劉毅慧。目前研究所由四名成員,其中博士兩名,碩士兩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醫學圖像處理,基於生物晶片數據(Microarray data)癌症診斷,基於蛋白質SELDI-TOF質譜技術疾病早期診斷,基於磷-31磁共振波譜肝癌診斷,格線計算等,目前已發表三大檢索的論文數十篇.
目前承擔的課題
2006年,與山東省醫學影像學研究所合作項目《人工智慧技術在肝細胞癌31P MRS分析中的臨床套用研究》,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博士啟動基金(博06-02),博士啟動基金(博07-02)。研究方向:生物信息處理算法,智慧型格線計算 。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 (資助金額為2 萬元)。
目前承擔的課程
《人工智慧》,《數據挖掘》,《圖像處理》,《專業英語》,《作業系統》,《C++程式設計》,《Java程式設計》等。
計算機套用技術研究所
計算機套用技術研究所成立於2005年11月,是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師生開展科學研究的平台,主要成員有5人,其中博士2人,碩士3人。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技術、數據倉庫與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計算機控制套用技術等。其中在數據挖掘技術方面,尤其在負關聯規則挖掘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承擔的課題有山東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獎勵基金(博士基金)1項,山東省教育廳科研發展計畫1項,企業合作項目2項,校級在研項目3項,發表論文50多篇,SCI、EI、ISTP收錄16篇,核心期刊16篇,校級教學優秀成果2項,可支配的經費達170多萬元。
研究所對外開展為社會服務的計算機套用項目的開發、計算機套用技術的研究,對內與學科建設、青年教師培養、研究生培養緊密結合,通過研究所這個平台,可將學院的教師資源、研發資源共享,為學院的發展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