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海陽市郭城鎮下轄山東村

山東村位於郭城鎮西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7°03′。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東與垛崖底村為鄰,西南與西山村交界,南與新發莊接壤,北與陣勝村相連。全村轄區面積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梨等。 2002年,全村有187戶,569人。有於、孫、劉、姜、侯、王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姓人口較多。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43萬元,人均純收入3035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是64%、30%、6%。

村名由來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于姓從江蘇省常州府遷此地建村。因地處山嶺東麓,故命名山東村。

大事記

1941年3月本村解放。1942年7月本村黨支部成立。1978年投資3.5萬元,安裝自來水。1980年投資2.5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9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25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270公斤,比1978年增長145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20公斤,總產25.6萬公斤。1978年以來,發展果園6.7公頃,植桑2公頃。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543萬元,其中農業320萬元,畜牧養殖業200萬元,其它23萬元。 第二、三產業1921年,本村劉子山開設劉記網扣莊,劉樹仁開設樹仁麻布莊,各有資本6500元,從業人員40人,1937年先後停業。1922年,劉殿元、劉樹萃分別開設德和祥和樹萃號網扣莊,各有資本4萬元,從業人員35人,1937年停業。1934年,劉中良開辦中良醬園,從業人員4人,1944年停業。改革開放後,第二、三產業得到發展。2002年,全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03人,收入300萬元,其中工業200萬元,建築業50萬元,運輸業5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50年建村國小,設5個班,有教師7人。1973年建幼稚園,有教師3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不足5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200公斤。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58輛,機車43輛,電話120部,電視機160台,電冰櫃、洗衣機23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7平方米。自1958年開始,全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至2002年,全村共建新房120棟,人均住房面積提高到22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劉汝生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同年7月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0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40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劉汝生、劉汝德、劉汝洲、於國喜、劉汝臣、劉汝吉、劉汝法、劉忠亭、於德金、孫吉洲、於友才、劉汝坤。 1987年,村黨支部被中共海陽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汝忠、劉汝法、於國華、於德金、劉汝思、孫吉洲、劉祿斌、劉桂雙、劉桂勝、劉洪波、劉炳忠、劉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