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廣播電視志

1931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開始在濟南建立無線廣播電台, 1933年5月建成播音,定名為山東省會廣播電台。 到1990年底,全省有無線廣播電台16座,

《山東省志·廣播電視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正式出版於1993年。全書以篇、 章、節層次劃分,共分為5篇。依次為無線廣播篇、有線廣播篇、電視廣播篇、廣播電視技術篇、管理研究出版篇。上限起自該業的開端,下限斷至1990年。 山東無線廣播事業始於30年代。1931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開始在濟南建立無線廣播電台, 1933年5月建成播音,定名為山東省會廣播電台。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前,
山東共有官辦無線廣播電台3座,民辦無線廣播電台4座,總功率為840瓦。這些電台集中在濟南、青島兩個大城市。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利用廣播大肆進行欺騙人民的反共宣傳,民辦電台有的以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為主,有的以播送廣告和文娛節目為主。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山東省會廣播電台、青島廣播電台陷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日本侵略者將山東省會廣播電台改名為濟南廣播電台,並在煙臺市建立煙臺廣播電台,並利用廣播竭力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建立東亞新秩序”,以欺騙和麻痹人民。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政府接收日偽濟南廣播電台、青島廣播電台,將日偽濟南廣播電台改稱為山東廣播電台。
1948年9月12日,中共中央華東局在臨朐縣程家莊建立華東新華廣播電台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國民黨政府的山東廣播電台,經整頓改建為濟南特別市新華廣播電台1949年6月2日,又接管國民黨政府的青島廣播電台,建立青島人民廣播電台。人民廣播一誕生就堅定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面目,對於鼓舞人民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重要作用。 1950年10月27日,山東人民廣播電台正式向全省播音,1962年後相繼在淄博、濰坊、煙臺等地(市)和沿海山區縣建立中波發射台。1966年開始,在泰山、大澤山、崑嵛山等地陸續建起調頻台, 使全省大部分地區都能聽到山東人民廣播電台的廣播。1955年, 一些縣市開始建立有線廣播站,1958年底全省所有的縣市都建起廣播站。1960年,濟南電視台建成,後因經濟困難停辦,1969年恢復播出,隨後改稱山東電視台。1979年起,為改善山東廣播電視傳輸手段,開始建設微波線路。1983年貫徹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的“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方針,進一步調動民眾辦廣播電視的積極性,山東的廣播電視事業迅猛發展。到1990年底,全省有無線廣播電台16座, 中波發射台和轉播台26座,總功率770.5千瓦;調頻轉播台和發射台74座, 總功率126.6千瓦,廣播覆蓋全省人口86%;電視台34座,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377座,總功率344.079千瓦,電視覆蓋全省人口82%;建成微波線路長4058公里,微波站68座, 衛星地面接收站1010座; 全省擁有收音機、收錄機2700萬部,電視機1422.51萬台,農村有線廣播喇叭1200.1萬隻。一個中央和地方、無線和有線相結合,廣播和電視、城市和農村、對內和對外並重的全省廣播電視宣傳網的基本框架初步建成。 山東各廣播台、站緊密配合黨在各個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宣傳報導山東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儘管期間由於受“左”的錯誤影響,也播了一些違背事實的報導,助長了瞎指揮風和浮誇風。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通過撥亂反正,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廣播電視宣傳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各台、站堅持無產階級新聞的黨性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宣傳山東“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和“東部開放、西部開發”的戰略部署和決策,宣傳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揚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對推動和促進山東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持續穩定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該志獲2005年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