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暨威海市天文台)由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和威海市聯合共建,歷時兩年,於2007年6月9日正式落成。天文台位於山東大學威海校區瑪珈山頂,分東西兩個圓頂。其中,西天文台內為德國製造的口徑一米的赤道式反射望遠鏡,它是國內高校口徑最大、技術水平先進的科研用光學天文望遠鏡,另有科研級CCD相機和山東大學中階梯光柵高解析度光譜儀等終端設備。東台內為口徑30公分的折射望遠鏡,並有太陽色球望遠鏡、天文科普教學儀器、中小型攜帶型望遠鏡等,除本科及研究生教學外,還承擔著對外科普教育等服務地方工作。瑪珈山海拔約一百米,北鄰黃海,水面空氣溫度變化相對穩定,大氣湍流較小,適於天文觀測 。
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負責天文台的日常運行與管理,國家天文台提供技術支持。天文台除完成日常教學和科研任務外,還定期免費向當地市民開放。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四星級”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優秀社區科普團隊,威海市青少年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中國小科普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歡迎其他院校的科研工作者交流訪問並申請觀測時間 。
天文台自建成以來,主要開展小行星搜尋、超新星巡天、活動星系核光變觀測等科研課題,截至2011年2月,共發現臨時編號小行星30餘顆,永久編號小行星3顆,向國際小行星中心上報了大量的小行星觀測數據。
威海星
2011年2月13日,山東大學黨委書記朱正昌向威海市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培廷頒授“威海星”命名證書,“威海星”成為首顆以山東省城市命名的小行星,也是我國內地高校望遠鏡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
2009年2月10日,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山東大學於2008年12月24日發現的小行星(臨時編號2008YM9)永久編號為207931,其命名權歸屬山東大學。據悉,該小行星是一顆主帶小行星,其軌道周期為4.18年。這是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發現的首顆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永久編號的小行星,也是我國內地高校望遠鏡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
據悉,“威海星”是山東大學威海天文台(繼國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之後第三家具有小行星命名權的單位)於2008年12月24日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也是我國內地高校望遠鏡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其永久正式編號為207931,其命名權歸屬山東大學。為了表達對校區駐地熱情好客的威海人民的崇敬之情以及威海市對校地共建大力支持的感激之情,山東大學決定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威海星”。經過向國際小行星中心申請,並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所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第66625號公報通知國際社會,第20793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威海星”,這是山東省首顆以城市命名的小行星。
據介紹,山東大學是國內唯一一所同時擁有小行星命名權和以校名命名小行星的高校。
天文台地址
所在地:山東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號瑪珈山
地理信息:122°02′58.6"E 37°32′09.3"N 。
儀器參數
100cm口徑反射式光學望遠鏡,機械部分德國APM天文望遠鏡公司生產,於2007年5月17日順利吊裝完成。
主要參數:卡塞格林光路系統主鏡焦比:f/3
系統焦比:f/8
機械結構:赤道叉式結構,摩擦驅動
伺服器編碼精度:小於0.08角秒
望遠鏡轉動最大轉速:4度/秒
望遠鏡指向精度:小於10角秒RMS
跟蹤精度5分鐘內盲導星時,小於0.6角秒RMS。
100cm反射式望遠鏡主要科研目標:
小行星搜尋,超新星搜尋,變源監測等科研方向及研究生教育.
研究團隊
1、研究人員
趙剛 研究員
姜曉軍 教授 博士生導師
范璐璐 博士生導師
胡紹明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姜雲國 副研究員
尹紅星講師碩士生導師
曹晨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石維彬 博士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李凱 講師
2、技術人員
郭迪福 實驗師
陳旭 助理實驗師
高東洋 助理實驗師
任大勇 觀測助理
艾佳明 觀測助理
張長明觀測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