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石榴鎮下轄村]

山城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石榴鎮下轄村]

山城村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石榴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石榴鎮西北部,南鄰龍嶺村,東鄰南浦鄉大坪村,北鄰中西林場,以四山環抱如城得名。

自然環境

山城村以四山環抱如城得名,位於石榴鎮西北部,南鄰龍嶺村,東鄰南浦鄉大坪村,北鄰中西林場。東有獅山,西有象山,南有蛇山,北有龜山,山泉注入盆地,匯成山城溪,出隘口,與西來的車本溪匯合,為鹿溪上游一大支流。

歷史沿革

清代為山城保,是雍正十一年從南靖縣劃歸漳浦縣的車田15保之一。民國時期屬象牙鄉的山城保。山城為革命老根據地,早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初,鄧子恢、王占春等,已經在這裡發動民眾組織農會及農民自衛隊,抗繳“飛機捐”(駐漳49師師長張貞攤派的“航空救國捐”),鄧、王等並率領閩南紅軍游擊隊進駐山城,支持民眾的抗捐鬥爭。4月,毛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占漳州、漳浦,山城便成立蘇維埃(即人民代表會議,為權力組織)。5月中旬,閩南紅軍游擊隊一千多人集中漳浦整編,由黨代表鄧子恢宣布,正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於5月24日開到山城整訓,同時,成立中共漳州中心縣委,縣委機關設在山城。不久,中央紅軍回師中央蘇區,張貞殘部從詔安回駐漳州、漳浦,山城受“圍剿”,為革命作出重大犧牲。以後,紅三團於抗日戰爭期間編入新四軍開往皖南抗日,至抗戰勝利後,中共閩南特委派鍾騫支隊副政委柯永麟率一支精幹小分隊挺進靖和浦地區,重建靖和浦革命根據地,為解放全漳浦作準備。新中國成立初期,山城為屬於第二區(石榴區)的山城鄉,1956年合併於龍嶺鄉,1958年9月屬石榴公社的山城大隊,即今石榴鎮山城村的前身。村轄坑尾、庵兜、坑口、溪埔、過溪、石寨5社,共有270戶,1154人(原有人家 、大園頭等社,今已與別社合攏)。

相關姓氏

姓氏源流

山城為吳姓聚居地,開基於元代,開基祖則茂,是龍海東園鄉倉里吳姓開基祖吳岳的第三子,傳後裔于山城、車本、龍嶺、象牙莊、浦尾、崎溪等處。四世二房雪堂的次子俊雄移居台灣,後裔不明。史志有載的有:元房雲堂(傳衍山城大園頭)的後裔吳沙,於清乾隆三十六年移居台灣,於嘉慶元年(1786年)組織閩粵移民開墾噶瑪蘭荒原(今宜蘭縣),被稱為“開蘭始祖”,後裔居住宜蘭縣礁溪鄉吳沙村。

經濟狀況

綜述

在反動軍隊“圍剿”時代,山城曾被移民並村,造成田園荒蕪。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人民政府扶持,生產逐步恢復、發展。

農業發展

全村有耕地1281畝(水田1235畝,農地46畝),主要種植水稻、香蕉、蔬菜。有山地1.77萬畝,高處造林,低處種果、植竹,有荔枝、龍眼100多畝,桃李300多畝,橄欖50畝,毛竹約1000畝。單竹材、竹筍一項,每年產值10萬元左右。

交通

建一條6米寬的簡易公路與公路相接。

鄉村設施

總述

全村飲用井水,以電燈照明,大部分農戶安裝電視機、電話機,廣播網覆蓋全村。15%農戶 有自用的機車。

義務教育

山城國小,校園面積2695平方米,建築面積428平方米,設6班,學生129人,教師7人。

文物古蹟

紅軍洞,在村後山上,是紅軍游擊隊在“反圍剿”時隱蔽的天然石洞。

棲雲岩,即棲雲庵,在村東一公里處,祀佛,烏石探花林士章未出仕時曾在此讀書。

青龍庵,在村口,祀佛,建於清乾隆年間,今保護完好。

相關人物

吳建友,漳浦縣公安局邊防大隊教導員。

魏勝花,副主任醫師。

吳象源,副主任副師。

吳勇泉,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