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分布
產區海拔高度除茅山山脈外,一般在100一'200米左右。全區適於種植水稻,土壤以堅實黃泥土、白土等平產土為多,約占60%。山區水牛主要分布於寧、鎮、揚丘陵山區的蘇北盱眙、六合,和蘇南山區包括南京市郊各縣的丘陵地區。1980年產區內有水牛18萬多頭,約占該地區大家畜總數的90%以上。
形成歷史
本省山區水牛與安徽大別山區的水牛有密切的關係。早在南宋時代已從華南移殖水牛至此,以供農田生產所需,多年來經當地農民長期飼養繁育而成。這個地區歷史上是本省水牛繁殖基地,當地民眾素有飼養繁殖水牛的習慣,過去每年均有上萬頭水牛支援外地。約在半世紀前丹陽、溧陽已成為蘇南的兩大牛市場,每五天一集,每集均有幾百頭牛上市,多來自皖南和蘇南的山區,並販往蘇北和蘇南其它各縣,老弱牛則運上海屠宰。由於產區多丘陵山地,草地資源豐富,為山區水牛的飼養繁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外貌特徵
山區水牛體型結構緊湊,有一對大角,角彎呈籮筐形或簸箕形,向後上方平彎,色青,長54,---60厘米。眼大有神,面頰清秀,頭部散見白毛斑點,鼻鏡寬,鼻孔大,公牛鼻骨微隆,嘴大唇齊。牛前軀髫甲高長,前胸寬,肋骨開展腹圍大而不下垂,背腰寬平,尻部傾斜,但肌肉豐滿,四肢粗壯,蹄小質堅,肢勢端正,尾根低而粗,尾長不過飛節。絕大部分被毛呈石板青或瓦灰色,四肢下部多白毛,自毛水牛為數不多。
主要特性
體型中等,結構緊湊。被毛石板青或瓦灰色。角大,彎向後上方,呈籮筐形或簸箕形。髻甲高長,前胸寬,背腰寬平,尻部傾斜,尾根低而粗,尾長不過飛節。四肢粗壯,蹄小質堅,善走山路。成年體高:公牛133厘米,母牛128厘米。成年體重:公牛450千克,母牛410千克。最大挽力:公牛610千克,母牛557千克,閹牛537千克。6成膘屠宰率47%,淨肉率36%。初情期15~18月齡,初配年齡29月齡,發情周期1 9天,持續期27小時,繁殖年限13年。
性 能
山區水牛的發情,並無季節性,據盱眙縣種牛場統計,一般初情期在15-18月齡,初配年齡平均29(16.6"37.9)月齡。初孕年齡33.5(21.9~47.9)月齡。發情周期均18.84±0.88天,發情持續期平均27.1小時,但隨年齡的增長發情期有延長的趨勢。配種時間一般在發情開始後的第二天。每年8,v11月份是發情配種旺季,這一期間發情母牛總數1047頭,占總母牛數的z3.4%。母牛妊娠期平均為333.89(301---'360)天,初產年齡平均44.9月。母牛產後第一次發情的間隔時間平均59.4(5---,180)天,平均產犢間隔時間為574.13天。母牛的繁殖年限平均為13年,長者16年。一生最多能繁殖犢牛13頭。
生產能力
山區水牛耕作能力較強,行動較靈快,耕後能較快恢復常態。1981年6月在盱眙果園的實地測驗,用木犁在黃粘土熟地上,每小時可耕O.76~0.91畝。山區水牛以耕田為主,極少注意其產肉性能,進入屠場的均是老殘水牛,據產區食品部門的記載,其屠宰率為45%左右,淨肉率只有30%。1981年6月用兩頭老牛實測,平均膘情6成,宰前飢餓48小時,平均屠宰率47.3%,淨肉率為35.6%。但這些資料不能表示水牛的肉用價值。如果是壯年閹牛,經過育肥,淨肉率會有明顯提高。
綜合評價
山區水牛肉用性能較強。今後仍應以役用為主,兼供肉乳用。由於對耕牛的飼養管理不夠重視,野交亂配時有發生,使其質量受到一定影響。故應加強配種管理和選育工作,提高其質量。近年來已經開始用摩拉水牛與山區水牛雜交,雖在蘇南取得一些效果,但雜交牛的持久力較差,且必須較本種水牛提前調教,所以這類雜交牛僅可利用其雜種優勢,而不宜擴大雜交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