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房是以石塊或石條砌壘成牆,以石板或石片蓋頂而建成的房屋,人們把這些房屋俗稱為“石板房”。
•石板房是山東魯南山區先民們的一項創造,當地先輩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把漫山遍地的石頭和石板修造成一幢幢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板房,用石塊壘成院牆,用石條砌成小路台階,就連家中用的桌登、灶具、盆缸也全部取材於石料。
•在魯南山區的一些古老村莊,至今還能看到石板房的影子,用石料做成的許多日常生活用品至今完好,但這些村莊裡的石板房,因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進步變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大多都成了無人居住的“空房”而即將消失,那些古老的石制生活用品也已被人們所拋棄,成了民俗藝術賞品。
•魯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板房建築群位於大山深處的
•市山亭區山城街道辦東北4公里處的魯南第一高峰翼雲山東側,該部落村名興隆莊,此村山高林密,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石板房依山而建,“房齡”最長的已有260餘年。
•據記載,清乾隆年間,單姓和陳姓兩戶人家來此躲避戰亂,攜帶家人逃荒至此,就地取材建造石板房以定居,以上山打柴、開荒種地為生,繁衍生息,慢慢就成了村莊。
•該部落村原名“窮命莊”,相傳,在村西邊的翼雲山上,有一個牆壁像是兩扇關閉的大門,一年炎熱的夏天,該村一名村民上山砍柴,因天氣酷熱,就站在了石門路邊的一棵大樹下,從肩上把扁擔拿了下來,豎立在了胸前,準備坐下來乘涼,這時,牆壁上的兩扇石門突然打開,一道金光從石洞內射出,他慌忙走進洞內,只見洞內滿是金子,他便隨手將扁擔放在了山門內側,拿了一塊金磚轉身走出石洞,想回村喊村民搬運這些金子,當他走出石洞不多遠時,那兩扇石門突然關閉。據說,那個村民所用的那條扁擔是取材于山上的一棵椿樹,這棵椿樹就是開啟這個山洞石門的唯一鑰匙,鑰匙被丟放在了山洞內,山門就再無法打開。從此,人們就把該村稱為“窮命莊”。
•解放後,村民的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村民們就把“窮命莊”改稱了“盛隆莊”。儘管村子改了名字,但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村民仍舊無法解決溫飽難題,無水、無路、無電,制約著村民的生活,村民所居、所用仍是原始的石板房及石料製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出台實施,該村也隨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地供電部門先後為該村架通了用電線路後,又無償為村民岸上了用電設備,實現了用電戶戶通,徹底改變了村民祖輩“日落上床頭,照明全靠油”的歷史,村民們為讓村莊興隆發展,就將原來的“盛隆莊”改成了“興隆莊”,興隆莊的名字也就越來越響。
•後來,為徹底解決改變村民居住及生活環境,當地政府又統一在山下建起了一個新村,鋪上了水泥路,安裝了自來水,大多的村民從石板房搬遷到了寬敞明亮的新居,但村里許多老人因留戀舊居,圖個安靜,依舊住在石板房裡,他們的生活狀態極為原始,為今人展現著一種古老的石板房文化。
•現村內老人現居的這些石板房屋,面積較小而低矮,房高都在2至5米,除門窗、梁椽等用木料外,其餘全用石料,據村里年長者講,這些石板房,風雨不透,冬暖夏涼,防潮防火,但因房屋低矮、門窗較小,致使採光較差。幾代人流傳下來的石桌、石凳、石灶、石臼、石磨、石槽、石碾等石料製品日常用品,至今仍舊保存著原始面目,老人們仍在使用。
•如今,石板房雖保留著古樸自然,但村民們的生活已得到很大改善,當地人對石板房已不在建造,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這些即將消失的石板房作為魯南山區先民獨創的一種民居建築藝術和一項不可多得的地方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關重視,被列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點保護單位,而且已成為當地一個知名的旅遊村和影視拍攝基地,電影《沂蒙六姐妹》、大型電視連續劇《南下》等影視劇,先後在這裡拍攝取景。全國各地的旅遊團隊及攝影愛好者也紛紛慕名而來,親身感受著古老的民俗文化,用自己的鏡頭收藏著這座風格獨特、全國罕見、歷史底蘊深厚的古村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