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屠家埠座落在嵊州市城區北6公里處,背靠後門山,前繞剡溪水,東與故港、浦口相鄰,南和禹溪、竹山交界,西連嚴坑、仙岩,北接大地坪、東鮑。104國道和上三高速公路從村西穿過。
發展歷程
區域面積7.77平方公里,村前河對岸和東南是耕地,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勢低洼,有鑊底之稱。現有山林6080畝,水田1554畝,旱地313畝,地貌構成大體為“七山一水二分田”。氣候溫和濕潤,歷年平均溫度16.4℃,平均年降水量1447毫米,無霜期235天左右。現有姓氏119個,1103戶,3299人。
解放前,村民生活貧苦,因地勢低洼,十年九澇,有“一夜大雨便成災,一日熱頭要車水”;“吃的六穀糊,走的踏道步,出門要調(擺)渡,有囡不嫁屠家埠”等諺語。世代以耕讀傳承,仁德育人。歷戰亂之浩劫,經災荒之饑寒,受疫病之苦難,但總是艱難以堅守,含辛茹苦歷經了刻骨銘心的磨難,進行了感天動地的奮鬥。
經查閱有關史料,屠家埠的村名 來自屠氏的居住和地處河邊而得名。屠氏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二千八百多年前西周的宣王時期的申侯,故屠氏是申侯之裔,源出神農,屬軒轅的子孫。自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前781)封申侯於申國(今河南南陽西北),立申姓。戰國時期申國被楚文王所滅,申侯子孫遷徙於屠原(今甘肅涇川縣北),為紀念故國和落籍之地,遂疊地為姓,成“申屠”氏。
到東漢時期申屠蟠,是陳留(今開封東南)人。他九歲喪父,盡孝守禮,幾乎毀形亡身。他在太學時,精心治學,博覽貫通《五經》。後來很多官員聘請他去上任,他都不去。到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時,發生黨錮之亂,他為避黨錮之禍去申留屠。
申屠蟠去申留屠,傳至屠成,字道華,其先是河間人,遷於河南穎水鳳林屠家巷。唐文宗時期(公元826--841)任翰林院學士,是江南的屠氏始祖。
傳至屠顯,字廷貴,是屠成的十九世孫。南宋高宗趙構時(公元1135--1163)為江西湖東道廉訪史。因宋室偏安隨駕南渡,是剡邑的屠氏始祖。他在兵荒馬亂的時期,入越進剡,在此生根發族。
自屠顯隨駕南渡居剡邑,傳至屠祥一,祥一的長子屠用一分居了溪(今禹溪),次子屠用二容贅屠家埠。用二公是屠成的二十七代孫,是屠家埠的始祖。用二公將家安在屠家埠,因為那是有山有水有厚土,宜耕宜居宜發族的所在,他為子孫後代著想,才選擇了這塊山水寶地。
用二公來屠家埠的具體時間現已無法考證。從屠顯(1135)至用二公的第六世孫屠貴芝(1510)這375年間宗譜中沒有記載具體時間,相隔13代,以此為依據來推算,用二公來屠家埠的時間大約在元末明初(公元1360年左右),距今六百五十餘年。
屠家埠原先叫孫竹莊坂,用二公遷居後,他共生了四個兒子,即文四得禎、文五得祚、文七得裕、文八得禋,文四文五文七每人生下四個兒子,文八生下七個兒子,共十九個孫子,之後又生了五十一個曾孫,從此屠氏在孫竹莊坂成了大姓,加之居住在剡溪河邊,由此而得名。
屠家埠開始叫屠埠,明萬曆十六年(1588)“縣境圖”上寫的是屠埠;靈佑廟山門柱石上金碧楹聯上寫的也是屠埠(“靈鍾剡溪赫赫威名昭萬古,佑家屠埠煌煌俎豆答千秋”);屠氏宗譜歷史上前5次修譜(光緒二十六年前),寫的是屠埠;乾隆《嵊縣誌》名屠埠,屬游謝鄉。民國《嵊縣誌》名屠家埠,屬游謝鄉。說明光緒二十六年前稱屠埠,光緒二十六年以後名屠家埠。
用二公在此定居繁衍,歷經六百餘年,屠家埠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澱,獨特的精神稟賦,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品質。這古老的剡溪見證著這塊土地的滄海桑田,後門山的土垛里鎖著先祖的無字天書和艱辛、勤勞、文明的光亮,歲月在山石間打下時光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