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屏南縣漈頭村,一千多年的歷史。漈頭全村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一條長溪穿村而過,潭漈交替,飛珠濺玉,村在瀑漈源頭,前人故而將村子命名為“漈頭”。
,其中耕地面積為4812畝,村總建築平面達36萬多平方米,人均收入為3100元。是 屏南縣棠口鄉的三大行政村之一,也是屏南縣公認的一個歷史文物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歷史文化古村。
屏南際頭村肇始於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古蹟,具有濃厚的古文化積澱。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科舉文化、武術文化、戲劇文化、飲食文化、醫術文化及大量的古文化的遺址遺物。因此,際頭村素來被人們冠以“屏南好際頭”的美稱。
文化
1、際頭村曾是屏南明清時期“四大書鄉”之首。
從科舉看,有進士3名、舉人3名(其中武舉人1名)、貢生31名、稟生3名、增生8名、庠生68名(其中武庠生14名)、監生85名;高士黃童曾參加我國歷史上空前浩大的文化工程——明代《永樂大典》的編纂。清朝“叔侄兩進士、父子三貢生”名聞遐邇,轟動縣內外。《屏南縣誌》卷六中載:“開縣之初,讀書頗少。此一時也。張氏叔侄(指際頭張方車、張正元叔侄)中進士發甲之後,城鄉遠近,弦誦之聲洋洋盈耳。可謂盛矣!國家舉行新政,庠序氣象又復煥然一新”。由此可見際頭的文風促進了當時全縣教育事業的發展。縣長劉廷翰送際頭“士林碩望”匾額,以示彰揚。清邑文武庠生張步齊,例貝也贈修職郎,屏南開縣建城董首,勞苦不惜,卓著功勳,邑宰沈鍾,旌以匾曰:“紫電青霜”。清末的張贊(同盟會會員),曾參加辛亥革命。
2、際頭村的戲劇文化可推屏邑之冠,300多年前的清朝初年就有戲班。
屏南的“平講”、“亂彈”、“木偶戲”均開源於際頭村,後來又以“閩劇”聞名於閩中各縣。解放後的屏南縣專業閩劇團的前身,就是際頭村閩劇團。
3、際頭村飲食文化早在清朝乾隆末年就已聞名。
其中最為出名算是際頭扁食、蔥肉餅和花生炒米。清代凡縣長到際頭巡視都要飽嘗際頭扁食。無不讚揚際頭扁食質感好,最叫人欣賞之處就是那滑溜的扁食外皮非常勻薄,滷汁清甜質地爽滑可口。際頭扁食不但流傳至屏南城鄉,而且遠播並聞名於香港。2002年6月20日香港《成報》以“際頭雲吞、滑進喉嚨”標題作了大篇幅的圖文報導。《福建日報》、《閩東日報》、《白水洋》鄉訊等報刊均有報導。
4、際頭村武術文化源遠流長。
早在二百多年前清世宗胤禎帝(即雍正)即位後查抄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作為嵩山少林寺的支派南少林——福建泉州少林寺亦難倖免。泉州少林寺有個大師鐵頭和尚自己毀容後逃至際頭村慈音寺隱居,並傳授武術,坐化後由貼身徒弟張宗標掛孝盡哀,扶柩登山,墓葬際頭青洋山上。少林武功,博大精深,從此際頭村武術有“甲於閩北各縣”之稱,並代代相傳。現健在的武術師有張世造、張尊朋、周家標、張世茂、張尊農、張尊居、張賢橋、張賢注等。值得一提的是,張賢柱在寧德八都一帶享有盛名,武功顯赫,多次參賽均受到寧德市有關部門的嘉獎。
5、際頭村古文化遺址遺物甚多。
有明清兩代獨具特色的古民居(保存完整的古民宅近42幢,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有黃氏、張氏祠堂4座,大王廟l座)、有造工考究的古墓群(包括高士黃童的御葬墓、南少林鐵頭和尚墓、文武庠生張步齊墓、空寵,墓……)、有乾隆年間流傳至今的鯉魚溪、有南少林武功真傳遺址慈音寺(包括練功石、《脈書》、傷草藥以及流傳至今的武林故事;有千年古龍井、有大量獨特的梧桐柱聯和浮雕精美的古牌匾(原牌匾有160多面,大量在“文革”中被毀,現已收存30多面),有歷盡滄桑全國少有福建僅有的石牌坊群、有保存完好的清王朝的“皇帝聖旨”、有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紅娘樹”、有歷史悠久的梁亭(涼亭)、有高聳挺撥樹齡600餘年的大柳杉群和成片《孑遺植物》水松林、有冬暖夏涼的小洋樓、還有造型美觀結構牢固的古廊橋……際頭村歷史悠久,鄉賢名土精英薈萃。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文化積澱堪稱我縣的瑰寶。早在一九九五年,村兩委就做出“保護古村、建築新村”的決定;一九九八年又發出保護古廊橋的通告,同年,村委會又與每家每產村民簽訂了保護鯉魚溪的公約;二000年號召全體村民蒐集“文革”期間散失的石牌坊群的零部件;二00一年春節召開鄉親聯誼會倡議對古牌匾、古楹聯以及“聖旨”等文物進行收集、整理。據統計,二00二年至今村兩委累計投入資金150多萬元,用於名勝古蹟修復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先後修復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百祥橋、搬遷了金造橋、清晏橋,鋪設了環村水泥路2000餘米,延伸和拓寬了鯉魚溪300多米,修復了慈音寺、大聖殿及祠堂,建造農民公園一期工程,創辦村史陳列室並著手編輯《際頭村志》,長期聘請兩位保潔員整治村容村貌。二00四年八月以來,又多次召開鄉親聯誼會,“申報歷史文化名村籌委會”緊密配合村兩委就如何發展旅遊經濟、促進文化強村廣泛徵求各方意見,並給全體村民發出“拓展旅遊經濟,振興古村際頭”的倡議書。
為了使際頭村民俗得以發揚光大,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際頭村成功地舉辦了“借民俗活動舞台,倡文明新風,搭文化游橋樑、促經濟發展”為主題的首屆民俗文化節,並在《白水洋》鄉訊刊登了專版和製作了5000張郵資明信片。此外,從二00四年起該村還籌資出版了《古村際頭》彩印專刊並向國內外發行了15000多份,各方讀者反映極佳。
屏南縣人民政府2006年3月在《屏南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中指出:“申報際頭村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根據縣委縣政府的部署,我們認為際頭村乾群對歷史文化名村籌建申報的熱情難能可貴,村兩委一班人堅持不懈努力的一系列作法,曾先後得到國家、省、市、縣有關領導的讚許和肯定。
近兩年來,中央電視台、福建東南台、寧德電視台、屏南有線台以及《福建日報》、《海峽都市報》、《閩東日報》、《寧德晚報》、《白水洋》鄉訊社等新聞媒體都先後多次播放和刊登有關古村際頭的報導。2011年5月以來,際頭村已加大了申報工作的力度,鄉黨政領導還抽調專門工作人員協助收集組織申報材料。有鑒於此,我們認為,際頭村申報歷史文化名村淵源可溯,資料栩實,完全具備上報有關評選條件。
周邊景點
兔耳嶺風景區
兔耳嶺位於堂義村後山,與第一旗山山脈相連,山勢以,石怪,松奇,陡而不險,高而不危。
矮小的蘆葦,春夏皮綠衣,秋季白茫茫,形成獨特的風景,五月開滿杜鵑花,日出登山,抬頭觀看天空,有祥雲出瑞,喜從天降,是神話般的美景 ;旅遊登高最佳去處。白溪草場
古田白溪天然草場位於距離杉洋鎮10公里外的白溪村畔,海拔1000米,總面積2.4萬多畝。這裡重巒疊嶂、風光旖妮,芳草連天 景色秀麗。登上山崗舉目望去,群山起伏,雲霧繚繞,田野、溪流、山岩、人工湖,匯成了一幅幅南國風光的秀麗佳景。在草場上抬頭遠眺,萬畝草場壯觀景色,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有“南國草原”之美譽,
白水洋
是鴛鴦溪五大景區中最具特色的天然景觀,平坦的岩石河床一石而就,淨無沙礫,登高俯瞰,其形狀猶如一丘剛剛耙平的巨大農田,平展展地鋪呈在崇山峻岭之中。三大淺水廣場中,面積最大的中洋達4萬平方米,最寬處182米,河床布水均勻,水深沒踝。陽光下,洋面波光粼粼,一片白熾,故稱之為白水洋。經國家建設部組織專家證實,白水洋世界已發現的稀有淺水廣場,享有“天下絕景,宇宙之謎”的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