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葉桉

尾葉桉

尾葉桉為桃金孃科桉屬樹種,梅州市梅縣區近幾年引種在各水土流失區大量栽植,特別是在谷坊、攔沙壩等地栽種更多,梅縣區位於北緯20°10′~24°44′東徑115°45′~116°35′,屬中亞熱帶氣候,具特點是冷熱分明、乾濕顯著。年平均氣溫21.2℃,年降雨1400~1800mm,山地丘陵成土母岩主要有花崗岩,砂岩、流紋岩等,水土流失區的土壤多為瘦瘠、乾旱、含砂石量較大之地。尾葉桉在這些地區都能生長,且表現良好。實踐證明,尾葉桉是一種較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

簡介

種名:尾葉桉

尾葉桉尾葉桉

學名: E.ucalyptus urophyllaS. T. Blakely

科名: 桃金孃科

產地: 原產於印度尼西亞。我國廣東、廣西有栽培。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樹皮紅棕色,上部剝落,基部宿存。 幼態葉披針形,對生;成熟葉披針形或卵形。傘狀花序頂生,總狀更扁,帽狀花等腰圓錐形,頂端突兀。蒴果近球形,果瓣內陷。花期12月至次年5月。

分布

尾葉桉是僅有2個不屬於澳大利亞天然分布的桉樹樹種之一,分布於印度尼西亞東部的小島上。

用途

枝葉含油,木材可制人造板、紙漿,葉可提取芳香油,樹木可美化環境,是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為一體的速生經濟樹種。

為速生用材林、荒山綠化和行道綠化樹種。

尾葉桉尾葉桉

在桉樹的原產地澳大利亞,桉樹林中動植物資源豐富,走進按樹林隨處可見到袋鼠、鳥類和爬行動物,地上則有茂密的灌木和雜草。

個別情況下,按樹林下植被很少,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一是桉樹種得太密,林下無陽光,營養競爭激烈,造成植被稀少;二是有些地方在造按樹之前本身就沒有植被,桉樹長起來了,只能說明桉樹的適應性強;三是人工撫育強度太大,除草及時,高度集約經營,導致沒有雜草。 桉樹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發展桉樹人工林產業,首先可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從種苗、造林、營林,到木材採伐、加工利用全過程中,均可產生就業機會。據估計,每公頃桉樹人工林可產生直接就業職位4人。同時,在桉樹豐產林項目實施過程中,使農民學會了現代營林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社會進步。桉樹為社會創造財富。桉樹木材廣泛用於製造漿紙、人造板工業、房屋建築、家具製造、園林綠化等。桉樹的經濟效益豐厚,種植桉樹的經濟回報率是很多產業中最高的之一,因此,華南地區有很多其他行業的企業主或個體戶紛紛投資發展桉樹人工林產業。科學種植桉樹,還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首先,桉樹人工林是一個巨大的碳庫,據研究,每公頃桉樹每年可吸收9噸二氧化碳,同時釋放氧氣。在退化地上種植桉樹,可使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土壤生物量增多,並使造林地區的小氣候得到改善,生態環境變化。雷州半島過去是赤地千里,環境惡化,森林復蓋率只有8%,1954年開始大量營造桉樹人工林,現有桉樹近300萬畝,森林復蓋率達到24%,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成為南亞熱帶重要的農業大市。

繁育方式用播種、嫁接、扦插和莖尖組織培養等方法繁殖。

桉樹之鄉在澳大利亞東部沿海,茂密的森林鬱鬱蔥蔥,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無不為此驚嘆。然而他們當中很少有人知道,這廣袤的森林中90%是桉樹。桉樹是大自然贈予澳大利亞的禮物,也是澳大利亞獻給世界的禮物。

澳大利亞數億年來與世隔絕的狀態造就了它獨特的動植物種群。這裡雖然沒有進化成熟的哺乳動物,卻有100多種有袋類動物,著名的袋鼠就是它們的“形象代言人”;眾多的奇花異草和珍稀樹木安靜地生長在這裡,許多連植物學家也叫不上名字,桉樹則是它們當之無愧的代表。隨著時代的發展,桉樹的用途越來越廣,蓋房子,做家具,當電線桿和鐵路枕木,真是無所不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