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菊三七

尼泊爾菊三七

尼泊爾菊三七(學名:Gynura nepalensis)為菊科菊三七屬的植物。分布在緬甸、錫金、不丹、泰國、印度、尼泊爾以及中國大陸的貴州、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1,100米至2,100米的地區,見於溪邊岩石上和田邊,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植物形態特徵

尼泊爾菊三七尼泊爾菊三七
多年生草本,高30-45厘米。莖粗壯,直立或斜升,中空,基部木質,直徑10毫米,上部有傘房狀分枝,被密黃褐色茸毛,莖葉多數,下部長裸露。葉具柄,基部無耳;葉片狹橢圓形,卵形或菱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20厘米,寬1-6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楔狀漸狹成葉柄,全緣或邊緣上半部有鋸齒,稀淺裂,側脈3-6(8)對,向上彎曲,上面灰白色,被疏或密黃褐色柔毛,下面沿脈被柔毛;上部葉小,變成苞片狀,狹披針狀線形,無柄。
頭狀花序多數,直徑10毫米,通常花莖枝端排成伸長的疏傘房狀;花序梗長1-10厘米,有數個線形苞片,被密短柔毛。總苞狹鍾狀,長10-13毫米,寬約10毫米,基部有7-8個線形小苞片,被密短柔毛,總苞片1層,13-14個,線狀披針形,長10毫米,寬1.5-2.5毫米,頂端漸尖,邊緣乾膜質,背面密被黃褐色絨毛或近無毛,有時具無柄的腺毛。
尼泊爾菊三七的花尼泊爾菊三七的花
小花黃色,花冠長8-10毫米,管部細,長4-5毫米,上部擴大,裂片三角狀卵形;花葯基部鈍;花柱分枝錐狀,被乳頭狀微毛。瘦果圓柱形,長3-4(6)毫米,具10肋,無毛或有疏毛。冠毛多數,白色,絹毛狀,易脫落。

產地分布

產雲南(鎮康、騰衝)、貴州(羅甸、赤水、望謨、荔波)。生於溪邊岩石上或田邊。海拔1100-2100米。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泰國也有分布。模式采自尼泊爾

藥用功效

黃酮生物鹼香豆素類等多種成分。有鎮痛、止血,抗凝血、降糖、抗腫瘤作用。
據《中藥大辭典》載:“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消腫。治支氣管炎肺結核崩漏,臃腫,燙傷,跌打損傷,刀傷出血。”

毒性

從該植物中已分離得到具有肝毒性的吡咯啶生物鹼,食用過多會產生副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