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宗教建築[建築物]

尼泊爾宗教建築[建築物]
尼泊爾宗教建築[建築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尼泊爾地處南亞次大陸,對於世界而言它可謂是神秘而文化獨特的雪山王國。尼泊爾國土面積狹小,但卻是多元文化的匯聚之地,歷史上不同地域的文化隨著商旅往來而交匯於此。在這裡最主要的是翻越喜馬拉雅山南下的藏文化和穿越恆河平原北上的印度文化。而在這一系列的交流中,宗教這一南亞地區最經典的文化也隨之在不同國家間相互交融。漸漸的,尼泊爾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宗教信仰體系,尼泊爾的宗教建築也作為其載體而發展出獨特的建築風格。現如今尼泊爾境內的宗教建築按派別主要分為印度教建築和佛教建築兩大類。其中佛教建築又分為尼泊爾本土的傳統佛教建築,以及藏傳佛教建築兩種。此外如果按建築類型劃分,尼泊爾宗教建築可分為六種主要建築類型,這六種類型又分為傳統建築類型和外來風格的建築類型兩種。

一. 尼泊爾當前的宗教建築情況

尼泊爾是一個有著虔誠宗教信仰的國家,宗教祭祀活動是尼泊爾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作為祭祀活動載體的宗教建築則遍布尼泊爾城市的大街小巷。尼泊爾人對宗教建築充滿敬意,在他們看來這些建築不僅是神之居所,更是他們精神世界裡至高無上的聖殿,乃至靈魂的歸宿。尼泊爾的宗教建築歷史悠久,它經歷了一個由發展至興盛,並由興盛至衰落的過程。而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也盡顯了教派宗教意向對於尼泊爾宗教建築的影響,體現了宗教建築是宗教載體的實質。

尼泊爾是我國的友好鄰邦,也是我國遊客,特別是徒步旅行愛好者、登山愛好者和佛教信徒首選之地。在尼泊爾境內,北起喜馬拉雅山腳下,南至特萊平原,幾乎隨處可見宗教建築。但是需知尼泊爾是一個以印度教為主的宗教國家。佛教並不是尼泊爾的主流信仰,佛教建築的數量也遠遠少於印度教建築。譬如,在遊客集中的尼泊爾中部加德滿都谷地,絕大部分宗教建築都是印度教建築。僅存的一些佛教寺院主要集中在古城帕坦。而尼泊爾北部山區,因為受西藏藏傳佛教影響,佛教建築特別是佛塔較多。東部和西部山區以印度教神廟為主,南部靠近印度的特萊平原地區主要仍以印度教建築為主,但是藍毗尼——這一佛教聖地卻是此地區一顆耀眼的“佛珠”。它是世界佛教信徒必去之地,意義重大。當然,如今的尼泊爾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佛國(歷史上佛教也從未成為過尼泊爾國教),我們在尼泊爾境內隨處可見的神靈雕像大多是印度教的濕婆、毗濕奴以及他們的化身,而佛陀或菩薩則很少見到。上述這些情況是許多遊客並不清楚的。但是心地善良,熱情淳樸的尼泊爾人在宗教信仰方面極為溫和,無論是佛教還是印度教,他們都十分尊敬,沒有絲毫不敬之情。


尼泊爾地形圖 尼泊爾地形圖

尼泊爾古代宗教建築抗震能力較差。在尼泊爾歷史上對宗教建築毀壞較大的地震發生在1934年和2015年,它們均造成尼泊爾宗教建築的嚴重毀壞。例如,在近期即2015年4月的大地震中,號稱尼泊爾現存最古老的印度教神廟加塔神廟(KasthaMandap)以及經典塔式神廟瑪珠神廟(Maju)就完全倒塌成為一片廢墟。尼泊爾古代宗教建築的抗震能力引起世人關注,這些由磚頭和木材搭建的神廟除了由於年久失修,穩定性下降外,更加關鍵之處在於,自當時修建時就沒有建立牢固的下部基礎,一些神廟依靠磚砌的基座作為減震工具,但漫長的歲月早已使得該功能大大降低,同時神廟等建築沉重的屋頂早已“壓迫”建築牆身,因此當地震使它們晃動時便紛紛搖搖欲墜,直至傾覆。這一點也可看出尼泊爾古代宗教建築在建造技術上存在不足之處,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南亞宗教建築的瑰寶,是人類偉大建築遺產中不應忽視的一部分。


2015年4月25日大地震後成為廢墟的神廟 2015年4月25日大地震後成為廢墟的神廟

尼泊爾現存著名宗教建築主要集中於中部加德滿都谷地,特別是三座主要城市加德滿都(Kathmandu)、帕坦(Patan)和巴德崗(Bhadgaon)。那裡雲集了數不清的神廟和寺院,還有8座巨大的佛塔。是尼泊爾宗教建築藝術的寶庫。是遊覽品評尼泊爾建築的首選之地。而走出加都谷地,道路交通和自然因素成為遊覽的首要難題,因為尼泊爾交通極為糟糕,那些建於山區的宗教建築很少有遊人到達,西部著名城市博卡拉則是著名的旅遊觀景之城,那裡幾乎沒有古老的神廟。西部的丹森(Tansen)、本迪普爾(Bandipur)、郭爾喀(Gorkha)則是歷史悠久的山城,宗教建築多為17或18世紀的的印度教神廟。而位於東部的賈納克普爾(Janakpur)則是一座印度風情的小城,其宗教建築以伊斯蘭風格為主。南部最著名的當屬藍毗尼佛祖誕生地,那裡是現代佛教寺院的集聚地,是忠實信徒必去之地。而北部雪山腳下的地區則是藏式小佛塔盛行的地方,遊客以徒步旅行者和登山愛好者為主。

賈納基神廟 賈納基神廟
拜拉拂斯坦神廟 拜拉拂斯坦神廟
尼亞塔頗拉神廟 尼亞塔頗拉神廟
保特納大佛塔 保特納大佛塔
瑪珠神廟 瑪珠神廟
克里希那神廟 克里希那神廟
拜拉弗神廟 拜拉弗神廟
濕婆神廟 濕婆神廟
金廟 金廟

二.尼泊爾宗教建築的具體稱呼

在尼泊爾,遊客會發現宗教建築有自己獨特的英文稱呼。這主要是英文對印度梵文發音的翻譯。

例如:印度教神廟通常的英文稱呼不是temple,而是Mandir或Deval;

佛教寺院為Bahal或Bahil;

藏傳佛教寺廟為Gompa;

支提小佛塔為Chaitya;

藏式佛塔為Chorten

三. 尼泊爾宗教建築的歷史發展

上古時期

尼泊爾在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1世紀時一直屬於“古印度”北部的一個偏遠地區,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約公元前187年)、貴霜王朝(公元2世紀-3世紀)和笈多王朝(公元320年-730年)都先後控制過這裡 。這一時期尼泊爾人自己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都尚未形成,因此在宗教信仰以及建築、藝術和文化上都與“古印度”緊密相連 。這一時期的宗教建築已經開始使用磚作為牆體,木頭作為門窗。坡屋頂形式也已出現,只是建築形式比較簡單。

李察維王朝時期

公元1世紀至12世紀是尼泊爾李察維王朝統治時期。李察維人信奉印度教(但尊重佛教),並且在尼泊爾推行婆羅門種姓制度。這一時期尼泊爾著名的尼瓦爾多檐式神廟(themulti-roofedtemple)建築形式已經逐步成形,而隨著佛教的發展加德滿都谷地已經出現許多了佛塔。而石雕作品則是這一時期的藝術傑作。

馬拉王朝時期

公元13世紀至18世紀是尼泊爾歷史上著名的“中世紀”,也是馬拉王朝統治尼泊爾的時期。宗教改革(1382年)更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政治事件,它直接導致印度教完成對佛教的打壓,奠定了其在尼泊爾的地位。該階段後期尼泊爾邦國林立,並以尼泊爾谷地(如今的加德滿都谷地)三個王國(即加德滿都王國、帕坦王國和巴德崗王國)最為著名。

值得一提的是,三個小王國(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在建築藝術方面的成就最為搶眼,它們將尼泊爾的建築藝術推向了高潮,這一時期也成為尼泊爾歷史上值得稱道的“文藝復興”時期 。多檐式神廟發展迅速,並出現5層重檐的“超高”型神廟;一種新的神廟——錫克哈拉式神廟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在谷地。此外在雕刻藝術上,磚雕和木雕的技藝變得越發精湛,工匠們將尼瓦爾式宗教建築的細部雕鑿的無比華麗。同時,隨著金屬鑄造能力的提升,青銅雕塑和鍍金的屋頂以及牆壁都大量出現於神廟和寺院中,成為宗教建築中的“點睛之筆” 。(然而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在2015年4月25日的“尼泊爾大地震”中,加德滿都谷地的許多該時期保留下來的古建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個別建築甚至完全坍塌。)

沙阿王朝時期

1769年到2008年是沙阿王朝統治時期。此時尼泊爾政府推崇印度教而排斥佛教,佛教建築建造活動幾乎停止。與此同時,政府對於修建印度伊斯蘭風格的穹頂神廟十分推崇。穹頂神廟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形式。

四. 主要建築類型

1. 概況

尼泊爾的宗教建築類型主要是都琛式神廟、多檐式神廟、錫克哈拉式神廟、穹頂式神廟、窣堵坡大佛塔、寺院以及支提小佛塔。其中,都琛式神廟、多檐式神廟、寺院都屬於傳統的尼瓦爾建築類型(本土建築),建築材料都以紅磚和黒木為主,它們與古老的尼泊爾民居相互影響,形成了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而剩餘的幾種建築類型中,錫克哈拉式神廟和支提均為石制建築,建築風格均來自印度。

2.都琛式神廟

都琛式神廟立面 都琛式神廟立面

印度教神廟 都琛式神廟是一種類似於尼瓦爾族民居的古老神廟建築類型。

它主要被設立於城鎮的中心地帶,裡面供奉著印度教女神的雕像。都琛式神廟無論在門窗樣式還是屋頂形式上都和尼瓦爾民居十分類似,主要區別在它的兩坡頂上安裝有寶頂,神廟門前有一對石獅子作為守衛,還有一些輔助性的宗教題材的雕刻作為裝飾。都琛式神廟如今主要集中在加德滿都谷地,它們和古老的社區混雜在一起,遊人不經意間會在街道兩旁發現它們。

3.多檐式神廟

多檐式神廟立面樣式(瑪珠神廟) 多檐式神廟立面樣式(瑪珠神廟)

印度教神廟 多檐式神廟,又被簡稱為塔式神廟或樓閣式神廟,它屬於尼瓦爾式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建築類型,它們幾乎分布於尼泊爾全境,但最為精華的部分當屬加德滿都谷地地區。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三大古城的杜巴廣場神廟群,以及位於巴德崗的尼亞塔頗拉五層大神廟(Nyatapola )。

多檐式神廟在尼泊爾的歷史已有1500多年了 。早期的多檐式神廟造型較為樸素簡單,建築層數最高也只有兩層,使用的材料為磚頭和木材。12世紀以後,出現了更多屋頂疊加的神廟建築,譬如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上的加塔神廟(KasthaMandap,又名獨木廟,已在2015年4月尼泊爾大地震中倒塌)。

17~18世紀,這種神廟形式發展成熟了。它們造型挺拔,有的高大而宏偉,但又都和周邊的民居很完美的融合,形成了延續至今且風格獨特的尼瓦爾標誌性的建築樣式。這一時期的神廟大多在底部有基座,基座的修建不僅美觀了神廟整體樣式,也對於抗震起到一定作用,因為基座介於神廟與地面之間,起到了一定的緩衝作用。此外,一個大基座還可以體現尼泊爾人心中的聖山——須彌山的形象。

多檐式神廟平面為矩形。這種平面形式延續了一千多年,因為它們是在刻意製造以體現宗教中曼陀羅圖形的形狀,眾所周知,每一個神廟都是一個神的居所,因此只有如此布置,人們才相信這個建築已具有神性。

多檐式神廟的內部結構為套筒式。面積層層遞減,不過上部狹小的空間也不是給人類使用的,那裡都是神的空間。

4.錫克哈拉式神廟

錫克哈拉式神廟立面(八邊形克里希那神廟) 錫克哈拉式神廟立面(八邊形克里希那神廟)

印度教神廟 錫克哈拉式神廟(Sikhara)也稱“希可羅”式神廟。它起源於印度,後遍布喜馬拉雅山地區。著名的印度卡拉朱霍神廟群便是該類型神廟的代表。錫克哈拉式神廟是磚或石質的神廟,樣式精美,造型獨特,成為尼泊爾宗教建築體系中的另一大特色,令觀者讚嘆 。錫克哈拉有“突起的山峰”之意,它的外形近似於錐體,立面上有一層一層突起的線腳,表面雕刻細膩而繁複,在頂部有圓餅形石盤,其上還有寶頂。錫克哈拉式神廟帶有石材的冷峻感,盡顯原始之美,以及“石仿木”的特點,並與磚木結構的宗教建築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神廟約16世紀傳入加德滿都谷地,在17世紀以後逐漸形成具有尼泊爾風格的新樣式。它的體型較印度的減小了,細部裝飾有所簡化,並融入了當時流行的柱廊。此外,該類型的神廟也得到尼泊爾統治者,特別是馬拉王朝君主們的喜愛,因此,在三座著名的杜巴廣場上均可見錫克哈拉式神廟。此類神廟流傳至今的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加德滿都谷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5年4.25尼泊爾大地震中,位於巴德崗杜巴廣場上的瓦斯特拉·難近母神廟(VatsalaDurgaMandir)便在強震下轟然倒塌了!這座建於1696年馬拉王朝時期的石質精美神廟主體為尼泊爾特色,細部(如角亭)還融入的印度莫臥兒建築形式,堪稱尼泊爾神廟中的精品之作。

錫克哈拉式神廟的平面有矩形和多邊形兩種。在帕坦杜巴廣場上的兩座克里希那(Krishna)神廟就是代表。

錫克哈拉式神廟內部設定有密室用來供奉神靈。

5.佛塔

斯瓦揚布大佛塔立面 斯瓦揚布大佛塔立面

尼泊爾的佛塔可以分為大佛塔和小佛塔。大佛塔稱“窣堵坡”,小佛塔稱“支提”。尼泊爾大佛塔經研究確定是由印度傳入。但是在此後也經歷了尼泊爾式的改造。尼泊爾窣堵坡的早期形式可以在其南部的藍毗尼一帶發現,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早已成為廢墟或山包。這些窣堵坡都是建於阿育王時期或此後的李察維時期的。而現如今加德滿都谷地著名的斯瓦揚布和保特納窣堵坡則是建於李察維時期並經歷此後歷朝歷代修繕改造而成今天的面貌的。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窣堵坡寶匣上的佛眼,即“智慧眼”。它是尼泊爾佛塔區別於印度佛塔最明顯的特徵。

尼泊爾佛塔由基座、覆缽體、塔頸、相輪、華蓋和寶頂所組成。其個部位皆有象徵意義,而從平面布局來看,除了體現佛教壇城理念外,還在極力突顯五方佛體系。佛塔在尼泊爾人眼中也如同一個宇宙,是佛教密宗的神秘世界。

窣堵坡大佛塔內部為實心,有一根被稱為“世界之軸”的木柱插於正中貫通上下。

小佛塔——支提,近似於建築小品,高度僅為2米左右,它們在尼泊爾街頭巷尾也隨處可見,現如今最早的支提出現於李察維時期,主要為石砌,也是對印度窣堵坡形象尼泊爾式的改造,表面有當時流行的印度貴霜風格的雕塑。而建於馬拉王朝時期的支提,其形象改為對斯瓦揚布大佛塔的模仿。

支提主要由磚和石材建造,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也是尼泊爾人日常參拜的對象之一。

6.寺院

分為印度教寺院和佛教寺院

尼泊爾印度教寺院主要平面形式為矩形,象徵具有神性的曼陀羅世界。

佛教寺院也以矩形為主,主要是從當年僧舍圍繞佛塔建造的模式演變而來的。

先說佛教寺院,尼泊爾的佛教寺院與我國的佛教寺院概念不同。

尼泊爾佛教寺院主要建造於城市居民區內,規模很小,通常只有一個院落。

有明顯的中軸線,庭院中央有一座小型支提或小型神廟(如同當年的大佛塔),主佛殿位於正後方,是一座大型樓閣式建築。

尼泊爾佛寺是方形院落式的,外圍一圈建築多為兩層,建築表面裝飾尼瓦爾式雕刻。與尼瓦爾民居的院落有一定相似性。

當前許多佛教寺院都演化成了民居,遊客有時會驚奇的發現尋常百姓家的院子裡矗立著小佛塔。

1.

尼泊爾佛教寺院主要建造於城市居民區內,規模很小,通常只有一個院落。

2.

有明顯的中軸線,庭院中央有一座小型支提或小型神廟(如同當年的大佛塔),主佛殿位於正後方,是一座大型樓閣式建築。

3.

尼泊爾佛寺是方形院落式的,外圍一圈建築多為兩層,建築表面裝飾尼瓦爾式雕刻。與尼瓦爾民居的院落有一定相似性。

4.

當前許多佛教寺院都演化成了民居,遊客有時會驚奇的發現尋常百姓家的院子裡矗立著小佛塔。

尼泊爾比較著名的佛教寺院當屬:帕坦的黃金寺。即克瓦巴哈爾(KwaBahal)。

再來說說印度教寺院,尼泊爾的印度教寺院並不多,因為印度教建築多以單體建築形式出現。印度教寺院有的臨水布置,有的建於山頂。它們也和佛教寺院一樣以院落圍合的形式出現,但是大多都不是規則的矩形。

印度教寺院在布局上也與佛教相似。比較著名的當屬巴德崗的昌古納拉揚寺、加德滿都的帕斯帕提寺、賈納克普爾的賈納基寺(該寺是一座伊斯蘭風格的印度教寺院,極具特色。)

尼泊爾佛教寺院立面和剖面 尼泊爾佛教寺院立面和剖面
尼泊爾佛教寺院平面 尼泊爾佛教寺院平面


7.伊斯蘭穹頂式神廟

穹頂式神廟立面(考莫查寺主廟) 穹頂式神廟立面(考莫查寺主廟)

印度教神廟 穹頂式神廟是近代才出現的。也是尼泊爾宗教建築史上最後一次模仿外國建築的風格。 它的出現原因是政治因素造成的。當時由於尼泊爾末代王朝沙阿王朝統治者偏好於印度伊斯蘭風格(政治上也開始追隨英國等西方國家),所以在加德滿都一帶提倡興建英屬印度的宗教建築樣式。

穹頂式神廟的模仿極為簡單,只是在尼泊爾神廟的頭上頂個伊斯蘭式穹頂,看起來不倫不類但是卻呈現出一定的尼泊爾特色。

穹頂式神廟主要集中在加德滿都谷地和靠近印度的地區。尼泊爾比較著名的穹頂式神廟是位於加德滿都的考末查寺(Kalmochan)。不過其主廟已在2015年4月的大地震中倒塌成為一片瓦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