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尼姑(Buddhist nun)佛教稱謂。比丘尼的俗稱。女子出家後受過具足戒者。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比丘尼(梵bhiks!uni^,巴bhikkhuni^,藏dge-slon%-ma)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眾、七眾之一。又作苾芻尼、芻尼、備芻尼、比呼尼等。意譯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尼、除女、薰女等。略稱尼或尼僧。
依《大愛道比丘尼經》所載,比丘尼的出家,始於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大愛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許出家受戒。在我國,依《比丘尼傳》卷一所述,西晉·建興年間(313~317),尼僧淨檢從西域沙門智山剃髮、受十戒。昇平元年二月(357),請曇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壇,淨檢等三人共於壇上受具足戒,這是我國比丘尼的開始。在日本,司馬達等之女善信等人從高麗僧惠便出家,後至百濟受具足戒,是其濫觴。
關於比丘尼的戒律,在佛滅後、部派分裂以前,教誡極嚴。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後,對比丘尼較為放寬。然而,因相傳女人障重,故戒條亦多,依《四分律》所載,比丘須守二五0戒,比丘尼則須守三四八戒
文獻
佛教史

古代世俗女子雖有讀書識字者,然真能登台講說者則極少見。《比丘尼傳》書中所載之比丘尼,則頗有能登台講解經律、著書立說者。晉穆帝時,妙相‘每說法度人,常懼聽者不能專志,或涕泣以示之’(卷一)。齊武帝時,曇徹‘才堪機務,尤能講說。剖毫析滯,探賾幽隱。諸尼大小,皆請北面’(卷三)。智勝研讀律藏,‘自製數十卷義疏,辭約而旨遠,義隱而理妙’(卷三)。由此諸例,可以窺見比丘尼在我國早期佛教史上地位之一斑。
至於二十世紀的後半階段,比丘尼也是台灣佛教的中堅分子。不唯人數遠較比丘為多,且頗多能獨當一面,弘法利生者。如證嚴創辦慈濟功德會,興辦大型醫院及大學,其弘法事業規模之大,為前此之台灣所未有。恆清為美國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學博士,身任台大哲學系教授,且掌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對台灣佛教高等教育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其他方面之傑出比丘尼,在台灣亦為數甚多。種種跡像皆顯示出,在現代台灣佛教僧團里,比丘尼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五分律》卷二十九;《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四;《四分律》卷四十八;《大智度論》卷十三;《雜阿含經》卷二十四;《中本起經》卷下〈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下;《撰集百緣經》卷八;《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五;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奎馬女修士撰·賴顯邦譯《佛陀時代的女眾》(《諦觀》雜誌第五十九期);平川彰《原始佛教の研究》。
文學作品
尼姑庵在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當時行話中暗指妓院。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對他的女友說:“你進尼姑庵去吧;你為什麼要養出一大堆罪人來呢?”分布
五台山

普壽寺
據說,是李娜出家和學習佛學的地方。蓮溪寺

1959年該寺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妥善的管理。如今,修葺一新的的蓮溪禪寺環境幽靜,古色古香,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僧尼前來訪問、傳經,使蓮溪寺更加蜚聲中外,香火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