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調腔

尺調腔

尺調腔是越劇常用曲調之一,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礎上,吸收了京劇二黃的過門,於20世紀40年代,由袁雪芬和周寶財即興式創造的越劇唱腔,經逐步完善後,成為越劇的主調之一,尺調腔的形成為越劇流派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尺調腔的板式,除繼承四工腔時期的中板、快板、紹劇二凡板和流水板外,還形成了慢板及囂板,豐富發展了四工調時期的“十字腔”。

簡介

尺調腔是越劇常用曲調之一,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礎上,吸收了京劇二黃的過門創造的。通常,尺調腔是G調,胡琴定弦5-2。
尺調腔的特點是:鏇律下行,節奏舒展,風格委婉細膩、柔和深沉,有較大的可塑性和濃郁的抒情性,適合於表達複雜的內心活動和悲傷、纏綿、沉思、憂慮的情緒,因而在塑造人物音樂形象時有多種功能,更有戲劇性。

形成

1943年11月由袁雪芬主演的《香妃》,是開始形成尺調腔特徵音調(包括調腔、伴奏、托腔)比較明顯的第一個劇目。
該劇表現的是被清朝乾隆皇帝擄來的維吾爾族女子寧死不屈的故事。明快、活潑、樸實見長的四工腔很難適應這一要求,為此,袁雪芬在琴師周寶財的合作下,採用京劇二簧的定弦,變“四工”(6-3)為“合尺”(5-2),並吸收融化其穩重深沉的過門及二簧的音調,運用調式交替手法,豐富發展了低回婉轉的下四度宮調系統(首調SOL宮系統)的鏇律。同時,放慢板速,產生了慢中板。此外,根據語言字調、音韻及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潤腔方面也遠較四工腔細膩多采。從而在四工腔的基礎上,形成了鏇律優美、表情細膩又富有傳統韻味,擅長於表現悲劇的尺調腔。

板式

尺調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慢板,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顯得格外委婉、細膩、優美,長於抒發深沉、哀傷的感情。如《樓台會》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調慢板。
二是中板,這是尺調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於抒情和敘事。樂段結束時,尾腔常作延伸,使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劇中運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賀老六成親時唱的一段,就是尺調中板。
三是慢中板,它介於中板和慢板之間,多用於表演思索和鬱悶的情懷。如《柳毅傳書》中的“湖邊惜別”,用的就是這一板式。
四是快中板,它的速度較中板略快,唱腔和“過門”的鏇律相應地簡化,多用於表演激烈、緊迫氣氛的情緒。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陽王壽誕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是連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鏇律簡單,節奏緊湊,多用於表達緊張、焦急的情緒。如《玉蜻蜓》中“認子”,唱的就是連板。
六是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稱一字板。鏇律更單純,接近自然口語,換氣用半拍休止,多用於斥責、辯論的場合。
七是囂板,它類似京劇中的搖板,緊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節奏比較自由,適合於表演奔放的感情、強烈的內心活動和呼號。它常與快板一起使用。
八是散板,它囂板相似,也是速度、節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緊拉散唱,而是散拉散唱。
九是流水板,它吸收紹興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劇曲調板起板落、塊塊方整的格局。伴奏是一拍子,唱腔基本是二拍子,有流動感,常用於表達躊躇不安的情緒。
十是二凡,它也吸收於紹興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較自由,風格古樸,常用悠揚的拖腔。

意義

尺調腔的形成,不但使越劇唱腔在板式結構上得到了完善,在唱腔曲調上也增強了抒情性和戲劇性,為越劇音樂開闢了一個新的時期,並為流派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尺調腔逐步完善後,成為越劇的主調之一,也由此形成了“袁派”藝術的鮮明特色。音樂家劉如曾這樣評論道:“崑曲有‘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說法,在越劇也有‘一個調發展一個劇種’的事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