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誠奎

尹誠奎1921年出生於清苑縣蔡莊村,8歲時許願出家臨村東大夫莊玉皇廟為道士,皈依住持道人王宗泰為師,蒙賜道名“誠奎”,為道教全真丘祖龍門派第24代玄裔弟子,1941年任保定三皇廟住持。

尹誠奎道長天資聰慧,敏而好學,博覽群經,勤於課功。虔誠信仰,護持正道,上天垂愛,病體康泰。在短短的幾年內學道有成,長於數術,精於道樂,為來廟的施主指點迷津、做齋醮法事等。他挖掘整理了《一江風》《山坡羊》等曲子,結合本地特點,形成保定區域的道場音樂,還手把手的教授樂器和科儀。1941年春,他已是風華正茂,奉當家之命,帶著師弟田誠文、趙誠信、藺誠華等搬到保定三皇廟常住,協助師叔劉宗和管理廟務。
保定三皇廟位於唐家胡同街口和多祥街的交合處,始建於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重修。廟宇坐北面南,廟前有廣場,廣場南端有斜對廟門的戲樓一座,唐家胡同街口建有四柱三樓過街牌樓。三皇廟全國各地均有,淶水縣的三皇山就因為有三皇廟而遠近聞名。三皇為天地人甲三皇,即伏羲、神農、軒轅,保定三皇廟供奉的就是他們。三皇是華夏民族的始祖,中華文明的象徵。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杏兒節是三皇廟廟會,道廟香火達鼎盛之期。
三皇廟香火旺盛和受到保定人民特別敬奉的原因,應是紀念明末監軍金毓峒(金毓峒,字鶴沖,完縣人,崇禎甲戍進士,授中書舍人,後授御史)的。李闖王大順軍進攻保定,金毓峒率古城軍民堅守,城陷後而在三皇廟水井內殉節。
尹誠奎道長到保定三皇廟時,正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全面抗日戰爭時期,兵荒馬亂,廟內道教活動蕭條,香火日益冷落。駐紮在保定的日本鬼子到處抓夫子、抓壯丁,連出家的道士、僧人也不放過,鬼子闖進了三皇廟,強行將他抓走並運到日本國做勞工,在異國他鄉備受煎熬,饑渴交迫。尹誠奎道長雖為出家人,但深明大義,愛國赤誠,他發動勞工與鬼子一邊堅強鬥爭,一邊組織伺機逃亡,終因被發現抓回,毒打得傷痕累累,體無完膚。慶幸的是趕上了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得以回國與家人團聚,繼續從事道職。
新中國解放後,尹誠奎道長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生產勞動。他組織人們學戲,還經常到各地演出。“四清”運動時,他因有同日本鬼子鬥爭的光榮經歷被選為蔡莊村“貧農下中農協會”主席。崔信良與尹誠奎道長同村相鄰,見面甚多,在他家中,常常看到他吹蕭和打鼓。由此對古樂產生了興趣。1963年冬至,崔信良正式拜師,成為關門弟子。尹誠奎道長賜他道名“信良”,口授訣竅,告知要領,系統地學習了符咒和經韻。兩年後,尹誠奎道長將法衣、印信、冠巾授予崔信良,並將戲班交他管理。不久,隨之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道教停止了活動,廟宇被毀,法器被砸,經籍被燒,道士被逐。由於當時國家對貧農、下中農非常重視,尹誠奎雖為道士,但作為貧協主席,未受到任何衝擊。他設法將法衣改為戲裝加以保護,還允許戲班外出擋事(吹打)充抵工分,只是道教活動秘密進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尹誠奎道長將其珍藏多年的經韻古譜、五老冠、笛子取出,鄭重的交給了崔信良,囑之好好保存。
1989年九月二十一日卯時,尹誠奎道長昏迷數日後,突然神智清晰,口齒伶俐。派人將崔信良叫到家中,告之要遠行,事畢,依舊昏迷。午時許,尹誠奎道長神態安詳的離塵而去,羽化歸真,享年69歲。
歲月悠悠,新中國迎來了建國60周年,如今民安物阜,國盛教興,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崔信良近古稀之年,仰望天空,思緒萬千。薪盡火傳,高道風範。老恩師仙逝二十載,撰文紀念奇人生,恰趕上保定市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史理廣道長收集整理道教資料,準備編寫《保定道教瑣記》,於是將所有關於恩師的情況告訴了史理廣道長。其實真正影響崔信良的並不是他的言語,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弘道精神。尹誠奎道長曲折傳奇的人生之路,他那沉穩自若、清勁俊逸的風采使崔信良難以忘懷。尹誠奎道長的“奉道行事,以道為生”的行為,給崔信良修持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