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尤里·尼古拉耶維奇·羅列赫(Ю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Рерих ,1902—1960)蘇聯著名藏學家。英文稱為喬治·羅列赫。俄國著名畫家、考古學家尼古拉·康斯坦丁諾維奇·羅列赫(1874-1947)院士之子。他在聖彼得堡度過了童年及少年時代,從小便表現出對語言和歷史研究的喜好。在家庭的悉心引導下,羅列赫幼年時便掌握了拉丁文﹑希臘文和其它主要的歐洲語言。當時俄國著名東方學、蒙古學家魯德涅夫和埃及古物學家圖拉耶夫是羅列赫父親的好朋友。他們常常在家裡的客廳內談論東方的文化,探查人口大量遷移的奧秘,以及遊牧王國誕生與滅亡的謎團。這些對於幼年時期的羅列赫來說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16年,14歲的羅列赫隨父母遷居芬蘭。後又轉至歐洲幾國國,雖然曾多次隨家遷移,但是他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20年,羅列赫順利地完成了在倫敦大學東方-非洲學院的學業(在那裡學習了波斯語和梵文),考入美國哈佛大學的印度語文學院(在那裡進修了梵文,並學習了巴利語和古漢語),1922年,羅列赫在巴黎大學的中亞和蒙藏學院工作,擔任研究員,師從伯希和、西勒萬·列維、馬伯樂、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維奇·米諾爾斯基等名家。繼續深造藏族、梵文、蒙古語、漢語和伊朗語,並同時在法律及經濟學院和軍事學院學習。1923年,羅列赫獲得印度文學碩士學位。那時他雖然年僅21歲,但在學術界已經是一位成熟的學者。他在學習期間寫的涉及東方學領域的論文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例如,他曾提出有關伊朗人的起源是斯基泰人的假設,後來這成為了他在巴黎大學的博士論文的研究課題。
1925—1929年參加其父組織的中央亞細亞探險隊,歷訪印度、錫金、克什米爾、拉達克、西藏、蒙古、新疆等地。此次考察讓羅列赫有機會接觸到西藏方言和大量的藏文、蒙文文獻作品,並尋訪了一些外人未曾到達的西藏寺院。除了在寺院中發現了許多古印度、尼泊爾的瑰寶之外,他還在夏魯金寺(音譯)發現了大量的苯教文獻。在這段時期,羅列赫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論著《西藏繪畫》。書中,他深入分析了藏傳佛教的肖像畫法及佛教象徵符號。
1931—1932 年間,羅列赫繼續在西藏西部進行科學研究, 1934—1935年間,又隨父親的考察團前往日本、內蒙古等地考察。雖然羅列赫年紀輕輕,但是他出色的藏語、蒙語和印地語的知識幫助他毫不費力地與當地的居民進行交流(羅列赫掌握超過30種語言)。這一時期他發表的著作包括《西藏繪畫》(1925年),《現代藏族語音學》(1928年),《阿羅漢的領地》(1929年),《古代牧民的獸形圖案》(1930年),《西藏藏品目錄》(1930年),(亞洲腹地遊記)(1931年),《中亞之行》(1933年)等。
從1949年起,羅列赫在印度印藏研究學院工作,教授漢語和藏語。同時,負責組建尼古拉·羅列赫博物館駐紐約的藏學辦公室。1949至1953年,僑居印度的羅列赫在著名藏族學者根敦群培的幫助下,發表了藏文佛教史名著《青史》的英譯本。《青史》的英譯本分兩部分出版,第一部分於1949年問世,載《孟加拉亞洲學會會刊》專號第7卷;第二部分於1953年由加爾各答亞洲學會出版。
在之後的許多年裡,國外藏學家都將該英譯本作為手頭必備的參考書目之一。1949年,圖齊在完成的三卷本的《西藏畫卷》一書第一卷中有“13至18世紀西藏中部簡史”一章,就大量引用了《青史》英譯本中的史料。1954年,日本藏傳佛教史領銜學者羽田野伯猷的代表作《噶丹派史》出版,該書為研究噶丹派和阿底峽的力作,頗有影響。書中也討論了羅列赫《青史》英譯本的內容。1957年,美國藏學家懷利發表《羅列赫譯<青史>地名索引》,可以說,為研讀英文版《青史》提供了有力的資料幫助。
1957年,受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的邀請,羅列赫攜帶著大量藏書和手稿返回了自己的祖國。並接受了莫斯科東方學研究院授予的東方語言和哲學教授席位,成為了莫斯科藏學研究的領軍人物。直到1960年5月21日在莫斯科逝世,終年58歲。
著述
作為藏學和東方學諸多領域的開拓者﹐羅列赫撰寫了有關藝術﹑考古學﹑宗教﹑語言學﹑文學﹑民俗的大量論著。編寫了《拉薩方言》和《安多方言》兩本教材﹐出版了長達11卷的《藏英俄對照辭典》,完成了關於13-17世紀蒙藏關係的研究論文,以及關於藏語語言學、關於佛教史、西藏遊牧部落等多項課題的論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羅列赫將大量的古藏文和梵文文獻翻譯成了英語和俄語,為蘇聯乃至整個西方科學界提供了珍貴的早期文獻資料。鑒於他在中亞和南亞研究領域中的傑出貢獻,羅列赫在倫敦皇家亞洲協會、孟加拉亞洲協會、巴黎地理協會等多個科研機構內擔任職務。
1931年出版的《亞洲腹地行紀》(Trails to Inmost Asia,1933年法譯本問世),為其五年旅行的記述,對新疆、蒙古、西藏的歷史、地理、民族、語言等均有詳錄,其中最為寶貴的部分是有關西藏北部和東北部地區鮮為人知的路線的描寫。他在離拉薩以北約二百多公里處的那曲(黑河)附近發現了一座本教寺院。羅氏 在《亞洲腹地遊記》(新哈芬-倫敦、1931年版)一書中談到他在該寺發現了大量的本教文獻,羅氏稱之為本 教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僅羅氏從該寺所獲就達三百卷。據說該寺於二十多年前由西蒙古五支游 牧部落捐建而成。羅氏提醒人們注意:本教最初並無寺院,後仿佛寺興建了一些寺院。該寺藏書中有傳說的苯教創始人辛饒米沃的傳記,唐卡中也有辛饒的畫像。書中除了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本教的歷史蹤跡外,還針 對許多西藏歷史問題作了實地考察。關於美術的主要代表作《藏北遊牧民獸紋風格》 (1930),他的《西藏繪畫》(布拉格、1925年版)是蘇聯第一部有 關唐卡的通論性著作。1949、1953年出版西藏佛教史重要文獻兩卷本《青史》英譯本(The BlueAnnals),緒言部分對7—9世紀西藏編年史問題,尤其對作者所用史料的分析有獨到之處。其他諸如蒙藏關係史、安多方言、拉祜爾方言等方面亦均有值得注意的著述。保羅·伯希和、貝特霍爾德·勞費爾、石泰安、歐文·拉鐵摩爾等人,對其主要著作均有述評,可見其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
2002、2004年莫斯科分別出版了羅列赫的論文集《佛教和亞洲文化的共性》和專著《中亞歷史》。2007年8月16日,在俄羅斯的奧庫洛夫卡舉行了慶祝羅列赫誕辰105周年的盛大典禮,以紀念這位傑出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