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涯
尤德在1924年6月19日出生於英國的威爾斯格拉摩根谷(Vale of Glamorgan)的珀納思(Penarth),幼年在當地的維多利亞學校就讀,1942年考入倫敦大學亞非研究院學習中文。1943年離開倫敦大學,加入皇家志願後備海軍,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前往重慶服役途中曾路過香港,後在1946年退役。
退役後,尤德在1947年加入英國外交部,於1948年被派往中國,擔任英國駐南京與北京大使館之三等秘書。時值中國正爆發國共內戰,其中在1949年4月20日,英艦HMS紫水晶號奉命從上海駛往南京撤走當地僑民。惟駛至揚子江的時候,紫水晶號遭解放軍所炮擊,艦身共中50多炮,最後掛起白旗,被迫停在鎮江一帶的江面。
英方曾先後在4月20日和4月26日派出一共3艘戰艦,企圖進行營救,但皆為解放軍的炮火所擊退,未能接近紫石英號。在此期間,尤德向上級毛遂自薦,多番以國語與解放軍前線指揮官進行斡鏇,促使解放軍放鬆守備。結果,紫水晶號成功在7月30日深夜趁機全速駛回上海。事後尤德因功獲英廷於1949年頒贈MBE勛銜。
外交生涯
尤德在1951年返回英國外交部任職,未幾在1953年被派到北京,出任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二等秘書。此後自1956年至1959年被改派到英國駐華盛頓大使館擔任一等秘書,期間訪問美國多處地方。在1960年至1962年,他又再次到英國駐北京代辦處出任一等秘書。
自1962年至1965年,尤德再調回倫敦外交部。不久自1965年至1969年派往紐約,出任英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到1969年,他回英國擔任首相韋爾遜的私人秘書,主理海外事務。一年後,他曾自1970年至1971年前往帝國國防學院深造。之後在1971年至1973年出任外交部人事服務部首長。
在1973年至1974年,尤德獲升任為外交部助理次官;1974年至1978年獲任命為英國駐華大使,任期完畢後,於1978年又一次回到外交部,於外交部次官部門任職書記官,為期一年。兩年後,尤德再被任用,自1980年至1982年於外交部常任次官與書記官部門供職。
1981年12月底,英國外交部宣布尤德於1982年接替任滿的麥理浩爵士,出任第26任香港總督。後來他在1982年5月20日抵港,在皇后碼頭登岸,正式履任。
香港總督
高等教育
尤德在1982年上任總督之初,香港的高等教育仍舊在十分落後的階段。當時香港只有兩所認可的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而專上學院亦只有樹仁學院和香港浸會學院等,可謂寥寥無幾。而根據統計,當時香港亦只有2%的中學畢業生能享有在本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有見及此,尤德任內對教育發展特別重視。後於1984年,他更分別見證了城市理工學院(今城市大學)以及香港演藝學院的成立。尤德也是體藝中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主要倡設者之一,惟兩校要至他過身後,才分別於1989年和1991年正式成立。
關注經濟
尤德在1982年10月首次在立法局發表施政報告,當中曾表示要“建立一個鼓勵市民發展幹勁和進取精神的環境;只有在特別情況下,例如正常經營受干擾、工人得不到公平待遇、或本港聲譽受損時,政府才會對工商及金融界進行干預”。後來香港經濟雖然不景,他亦曾親自率領貿易代表團訪問英國、日本、美國和中國以推廣本港的貿易,又頒布了不少管制和監察銀行、保險、證券、金融和貿易各行業的法例,以整頓本港內部的情況。
代議政制
踏入1984年年中,隨著英方在香港前途的立場有所軟化,英國外相賀維爵士於4月20日發表聲明,指英國在1997年以後不再擁有香港之主權和治權,香港的前途亦大致上塵埃落定。為此,尤德遂著手開展進一步的政制改革,以配合香港在“過渡期”發展出代議民主。
在1984年7月18日,港府發表了一份《代議政制綠皮書》,研究代議政制在香港發展的可行性。該《綠皮書》提出香港要建立代議政制,長遠透過循序漸進的手法達至民選政府機關。根據檔案,當中建議1985年的香港立法局選舉將試行間接選舉,立法局內其中24個議席將分別由選舉團和功能組別,各以投票的方式產生12席。而選舉團的成員,則包括所有香港市政局、香港區域市政局及香港區議會的議員。此外,檔案又提出在1991年的香港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中,最少應有8名由立法局的非官守議員互選出來。其後於1984年11月21日,港府又發表《代議政制白皮書》,正式公布這個政策。
1985年9月26日,香港首次舉行香港立法局的間接選舉,正式開始了香港的代議政制。但是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由間接選舉產生的構思,卻一直未能實現。
信心危機
尤德上任港督伊始,中、英兩國元首曾經在1982年的時候就香港前途進行會談。在會談初期,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立場十分堅定,明確強調《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至今仍然生效。不過,中方立場卻同樣強硬,除了不願作出妥協外,又表示中方必定要收回香港的主權。
尤德曾多次率領兩局議員前往英國,與英國當局商討前途問題。其中有次,在1983年6月30日,他曾率領9名行政局議員前往倫敦,並在7月4日謁見柴契爾夫人。尤德一行人在7月7日返港後,召開了記者會,席間,尤德公布了即將召開的中、英談判中,英方代表團的成員名單。當中,尤德被包括在內,而且在成員名單名列第二。有記者問及尤德代表何方出席談判,尤德則指自己是“以港督的身份代表香港市民參加談判”,事件立即引起了廣泛討論。翌日7月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會談是中、英兩國政府之間的雙邊會談。尤德先生是作為英國政府代表團的一個成員參加會談的,因此他在會談中只代表英國政府”,結果英國外交部不久即作出澄清,指尤德“當然作為英國代表團的成員參加會談”。
中、英代表團雙方在1983年7月正式就香港的前途問題展開談判。但期間談判一度未能取得共識和進展,遂促使港人的信心受到動搖,並引發了一輪信心危機。在1983年9月,受中、英談判陷入僵局等因素所影響,香港股市出現股災,港元大幅貶值,更曾一度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市面上隨之出現搶購糧食等情況,多間銀行亦出現擠提。港府其後在10月15日宣布實施聯繫匯率制度,以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鈎,才得以維繫港元穩定。
雖然港元匯率得到穩定,但香港市民仍舊對香港前景感到憂慮。在1984年1月,港府批准調高的士的牌費和首次登記稅,結果不少的士司機在九龍城集結,引起小規模的騷亂。其後在同年3月28日,英資的怡和洋行宣布把總公司由香港遷冊至百慕達,即被社會各界視為英國有意撤資,結果對香港的前途更為擔憂。
誠如上文所言,英方在1984年年中立場開始軟化,表示將在1997年放棄香港的主權和治權,中、英談判於是出現了明顯的進展。最後在1984年12月18日,雙方終於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確認英國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遂由此步入了所謂的“過渡期”。在“過渡期”期間,為了安撫民心,尤德提出興建第二條連線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海底隧道,以及興修由屯門至元朗的輕便鐵路。在1985年9月26日,他又落實了《代議政制綠皮書》,於立法局選舉中以間選手法產生24個議席。
但是,港人對香港的信心未有因為前途明朗化而回復。相反,不少港人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得悉英國政府無意向香港人給予英國護照以及居英權,又對中國對香港作出管治感到憂心,結果觸發香港出現了大規模的移民潮。當時社會上有能力的市民都選擇申請移民到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地,但由於港府擔心會引起恐慌,尤德一直也不願公布確實的移民數字。此外,斐濟、玻利維亞和貝里斯等小國更紛紛來港開設辦事處,企圖吸納投資移民。移民潮在此後一直持續,至主權回歸前夕才稍為出現“回流”的現象。
任內猝死
1986年10月,尤德接待第二次訪問香港的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此時他的健康狀況已開始出現問題。12月,尤德率領香港高層經濟貿易代表團到北京,為香港貿易發展局北京辦事處主持開幕典禮,並主持香港產品在北京首次舉辦的展覽會開幕典禮。尤德原定在12月5日返港,但在當日清晨時份,他於下榻的英國駐北京大使館心臟病突發,在睡夢中去世,享年62歲。
12月6日晚上,尤德的遺體用飛機運回香港。12月7日,香港政府在港督府舉行尤德爵士弔唁儀式。12月9日上午,港督府舉行喪禮,喪禮以最高級軍事榮譽形式進行,而他的靈柩在多名港府官員和立法局議員護送下離開港督府,靈柩運抵聖約翰座堂,隨後在座堂舉行安息禮拜。尤德的遺體火化後,骨灰由家人帶回英國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墓園安葬。
個人生活
尤德爵士於1951年跟在中國認識的彭雯麗(Pamela Fitt)結婚,兩人育有兩名女兒:
·長女珍妮花,畢業於牛津大學,為礦務工程專家。
·次女狄寶娜,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
尤德爵士向以熱愛中國文學和中國語文著稱。據稱,他每天吃早餐的時候,都會閱覽好幾份中文報章。此外,尤德爵士的興趣還包括步行、戲劇和音樂。
榮譽
M.B.E. (1949年)
C.M.G. (1968年)
K.C.M.G. (1977年)
G.C.M.G. (1983年)
G.C.V.O. (1986年,由英女皇訪港時親授)
紀念
·1987年4月成立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旨在鼓勵並協助香港市民接受教育、學習或從事學術研究。 尤德學者協會
·1992年設立尤德觀鳥園,位於香港公園內
·1993年10月設立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尤德爵士紀念亭,位於新界鹿頸
·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紀念碑,分別位於英國坎特伯雷大教堂內以及香港的聖約翰座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