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建國後。隸屬魯山縣下湯公社;1955年,我國及蘇聯專家設計昭平台水庫,於1958年4月成立昭平台水庫工程指揮部,全面施工。原位於水庫淹沒區內居民全部搬遷;尚村由老寨內搬出至半山腰。
1980年析下湯、瀼河、董村3公社鄰近昭平台水庫的村莊置昭平台庫區公社,1983年改鄉;
至今未變。
地理環境
東、南、北三面環水,臨昭平台水庫;環庫公路支路分布村南、北。
人口民族
漢族為主,無其他民族。
經濟概況
依託昭平台水庫養殖鱅魚、草魚、鯉魚等;近年來以外出務工、種植西瓜、經營絲綿、窗簾等。目前80%住戶住上了別墅,開上小轎車。年人均收入8000餘元。
風景名勝
姑嫂石:說起巧奪天工的姑嫂奇石,還有一段“姑嫂合和,同舟共濟”的美麗傳說流傳至今呢。傳說很久以前,這裡有一戶人家,有公公婆婆和兒子媳婦及一個小姑子。一家人勤儉操勞,日子過得還算可以。有一年天下大旱,村子周圍的水都幹了,吃水用水都要到村外很遠的地方去挑。公婆年邁體衰,兒子要下地幹活,挑水的事就落在了姑嫂肩上。擔一擔水實在不易,全家人都省吃儉用。有一天,姑嫂二人好不容易擔了一擔水回來,快到家時遇到了一個老頭,想借點水喝。姑嫂二人看這老人很是可憐,就拿起瓢舀起水來讓老頭喝,沒想到老頭一氣把水喝乾了,姑嫂只好又去挑。一連幾天,都是這樣。儘管擔水非常累,但好心的姑嫂一直沒有怨言。第四天,那位老頭喝完水後,看著姑嫂二人說:“我這裡有一條鞭子,以後你家水缸里沒水時,就將鞭子置入水缸中,你家就會有水喝了。”說完老頭就不見了蹤影。姑嫂很是納悶,回家後照著老頭說的去做,果然以後水缸里的水就一直滿盈盈的。從此,姑嫂二人就再也不用辛勞擔水了。後來,公婆和兒子相繼過世,姑嫂二人相依為命數十年,後化石永駐,昭示後人善待眾人。從那以後,這裡就再也沒有缺過水,再到後來這裡就有了昭平湖 如果是你坐在船上,一邊欣賞風景,從遠處眺望姑嫂石,一邊聆聽這美麗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條山嶺:東西走向,條形分布的山嶺,故條山嶺。山上樹木茂密,植被覆蓋率達到95%,春夏之際,猶如綠色長龍,深入湖中引水;深秋,滿山黃燦燦樹葉,迎風飄舞,別有情趣;冬季,北風呼嘯,樹影搖曳,似吼?似歌?山腳多處碼頭,可垂釣、可游泳。山中隱秘、靜謐,是修身養性、交流等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