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草原松雞

尖尾草原松雞

尖尾草原松雞(學名:Tympanuchus phasianellus):體長41-47厘米,翼展40-60厘米,體重815-950克。體形適中。雌雄羽色差異極小。頭上具羽冠,頭頂棕褐,雜以不顯著的褐斑。翅短圓;腋羽稍長,呈黑白相雜狀或具黑白二色相間的橫斑。眼眉桔黃色呈新月形,雄性比雌性重,可以通過沿中央尾羽的羽毛垂直的黑色標記,以及頸部兩側的粉紅色至淡紫色氣囊識別,這些氣囊在繁殖季節求愛會被充氣擴大。該物種亞成鳥在外觀上與雌鳥相似,通常是灰色的。虹膜栗紅色;鳥喙灰黑色;趾黑褐,各趾兩側具櫛狀突。

是林棲鳥類,平時多在松樹枝杈間隱蔽,以各種野生植物的綠色部分、種子、果實為食。分布於加拿大,美國。

形態特徵

尖尾草原松雞 尖尾草原松雞

尖尾草原松雞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松雞,體長41-47厘米,翼展40-60厘米,體重950克(雄性)、815克(雌性)。 眼眉桔黃色呈新月形,頭頂棕褐,雜以不顯著的褐斑,並具羽冠;後頸和上背均棕黃,而具栗褐色細橫斑,羽端具狹小棕灰色邊緣:兩頰白色;頸側上方羽毛特長,與耳羽同色,均為暗褐色,下方為白色;額,頰及頸側的白色前後相連成一條顯著的白色縱帶;下背以至尾上覆羽轉為棕灰,栗褐色橫斑變狹而不顯,並微具暗色羽乾紋。中央一對尾羽棕褐,滿雜以更暗色的蟲蠹狀細斑,並微具若干模糊的栗褐與淡白並列的橫斑,外側尾羽基部灰褐,雜以暗褐色蟲蠹狀細斑,並具一條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羽端白色。肩羽棕褐,雜以栗褐色塊斑及白色羽乾紋,其在外側者,外翈尖端具大形白斑,相連成一條白色縱帶;兩翅覆羽大都灰褐,中覆羽具白色端斑,前後亦連成一系列白斑;飛羽暗褐,外側的初級飛羽的外翈有雜以棕白色的邊緣。喉白色,周緣有黑色縱帶;胸部暗棕褐,具白色羽緣,二色之間有栗褐色橫斑;腹、脅及尾下覆羽亦然,但白色更發達,在腹部棕褐色幾乎全被覆蓋著;兩脅雜以紅棕色。尾巴短則有細長的中央羽毛,使尾部呈尖銳的外觀。

雄性比雌性重,可以通過沿中央尾羽的羽毛垂直的黑色標記,以及頸部兩側的粉紅色至淡紫色氣囊識別,這些氣囊在繁殖季節求愛會被充氣擴大。該物種亞成鳥在外觀上與雌鳥相似,通常是灰色的。虹膜栗紅色;鳥喙灰黑色;趾黑褐,各趾兩側具櫛狀突。

雖然外觀上與草原松雞小草原松雞相似,但是尖尾巴和中間的黑色V形標記,細長的中央尾羽和雄鳥氣囊的顏色都可以其他兩種草原松雞區別。

棲息環境

棲息地包括草原、灌叢草原、灌木或小樹林混交林區。隨著季節和生境的變化:在夏季,尖尾草原松雞頻繁的出沒於空曠的草地,而在冬季,則活動在較封閉,較高的林區。其中加拿大亞種( Tympanuchus phasianellus columbianus)特別喜歡在半沙漠地帶活動,密西根亞種( Tympanuchus phasianellus campestris)則優選森林覆蓋的地區。

生活習性

尖尾草原松雞是林棲鳥類,平時多在松樹枝杈間隱蔽,有時人們走到附近,仍然不動:在林下灌叢間緩慢走動,受驚時能急跑,急跑幾步再起飛,有時也直接起飛,飛行時兩翅鼓動很響,飛行迅速,一般飛行2-3米即落於樹上低枝處,在人接近時復又起飛。遇驚時,常緊貼樹枝上或隱蔽在樹枝中。大雪覆蓋後的冬季,在樹上活動的時間較多,但不在樹上棲息,而在地上雪窩裡過夜。

以各種野生植物的綠色部分、種子、果實為食。特別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和楊柳及樺樹的芽苞、嫩尖、花序,以及蒲公英和毛茛。食物隨季節而異,春夏季以植物的綠色部分為主;冬季的基本食物為枝梢及少量葇荑花序,有時也食寄生於樹上的苔蘚類。也食少量的動物性食物,如昆蟲,特別是蝗蟲等。

分布範圍

曾經遍及北美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從阿拉斯加南部穿過加拿大西部,南至內華達州和加利福尼亞。 雖然尖尾草原松雞在東部和南部的數量大大減少,但仍然可以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中部、南部到蒙大拿州、北達科他州、懷俄明州和科羅拉多州生活,也出現在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蘇達州。

尖尾草原松雞分布圖 尖尾草原松雞分布圖

繁殖方式

該物種一夫多妻。4月下旬或6月發情交配。繁殖期中,發情的姿態與松雞科其他鳥類相似,雄鳥張尾如扇,兩翅下垂,羽冠聳起,在地上奔跑時翅膀不停地划動,常把地面劃成淺溝。發情開始時比較寧靜,等巢區基本上都被占據後,雄鳥間常發生格鬥,不讓其他雄鳥進入自己巢區。雌鳥不參加搏鬥,它可以自由地在任一巢區找食。發情時雌雄鳥形影不離,相互鳴叫呼喚。此時雌鳥比較機警;稍有響動,就獨自飛走,待安靜後再互鳴重聚,一般是雄鳥飛向雌鳥。在此期間鳴叫頻繁,且多為對鳴,尤其在清晨,叫聲高而尖,雄鳥叫聲為“唧一唧唧,唧唧,唧”,雌鳥為“唧一唧一唧唧,唧唧”。

交尾後開始營巢,巢築在灌木或小喬木中,也隱蔽在下木較多、林相雜亂的林中。巢極為簡陋,呈凹窪狀。位於有很多樹木圍繞的凹地處。巢材為枯枝、落葉,內鋪以細乾樹枝、松針、乾草。產有7至12枚。卵光滑而帶光澤,卵呈黃褐色或朱古力色,略具稀疏的紅褐色斑點,孵卵期21-24天左右,孵卵僅由雌鳥擔任,孵卵時從不輕易離巢,雛鳥當絨羽一乾就能走動,幾天后能獨立覓食,三周后能起飛。

亞種分化

尖尾草原松雞(7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尖尾草原松雞密西根亞種Tympanuchus phasianellus campestrisRidgway, 1884
2尖尾草原松雞阿拉斯加亞種Tympanuchus phasianellus caurusFriedmann, 1943
3尖尾草原松雞加拿大亞種Tympanuchus phasianellus columbianusOrd, 1815
4尖尾草原松雞順義亞種Tympanuchus phasianellus hueyiDickerman & Hubbard, 1994†
5尖尾草原松雞大平原亞種Tympanuchus phasianellus jamesiLincoln, 1917
6尖尾草原松雞馬更些河亞種Tympanuchus phasianellus kennicottiSuckley, 1862
7尖尾草原松雞指名亞種Tympanuchus phasianellus phasianellusLinnaeus, 1758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