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何謂“中國夢”,大而言之,國家復興、民族解放、求真求實是中國夢;小而言之,每個人對於夢想的追求、對於幸福的嚮往、思想的獨立和覺醒也是中國夢。叢書《夢想的力量中國夢青少年讀本》涵蓋理想信念、少年成長、教育強國、科技騰飛、文學藝術、悠悠歷史、求真探奇、城鄉和諧、平凡人生、走向世界10個主題,全方位展現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鬥的偉大曆程。
在這些主題的引領下,叢書中對每一段故事進行了精心的挑選和深層的解讀,重新從“中國夢”的角度發現其中的深意,讓更多青少年讀者去了解溶於每一個人骨血里的“中國夢”,對“中國夢”的內涵有全新的認識。
付平編著的《少年成長之夢(夢想的力量中國夢青少年讀本)》是此叢書之一,展示了一系列不同的青春故事,或動人,或溫暖,或奇特。每個人都有獨特的青春夢想,不同的夢想不約而同地透露出努力和堅持,目標共同指向著成長!
圖書目錄
劉銘傳:提刀殺賊“惡少年”
張靜江:生當作人傑
魯迅:從三味書屋到礦務鐵路學堂
毛澤東:農民的兒子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陳垣:不做八股求真理
錢穆:不拘一格是人才
冰心:海的女兒
蘇步青:“背榜生”考了頭榜
李四光:偉大的地質學家
錢鍾書:人如其名,鍾情於書
老舍:正紅旗下的讀書郎
聶耳;翠湖湖畔的小音樂迷
賀敬之:流亡兩年找母校
徐悲鴻:天才少年筆如神
冼星海:漁船上誕生的音樂家
楊樂:數學書里的中國人
才旦卓瑪:翻身農奴把歌唱
聶衛平:被汽水“醉”倒的棋聖
濮存昕:“濮瘸子”成了藝術家
張怡寧:哭出冠軍的酷小丫
李江:不能呼吸的痛
蔣方舟:一個“邪童”的成長
吳子尤:誰的青春有我狂
譚海美:讓留守兒童不再孤獨
李安寧:六年從那一天開始
李娜:用冠軍告慰爸爸
後記
文摘
魯迅:從三味書屋到礦務鐵路學堂
如果你來到浙江紹興魯迅故居中的三味書屋,如果你細心,一定會發現魯迅上學時的課桌上,刻著一個“早”字。這個“早”字,告訴了我們一個魯迅少年時廣為人知的故事。
魯迅12歲時來到三味書屋,跟著壽鏡吾先生學習。
在當地,三味書屋很有名氣,由於壽鏡吾先生“自說因精力有限”,多了“就照顧不到”,因此只收了8個學生。又因為壽鏡吾先生非常嚴格,所以他收的新學生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必須要經過他認為可靠的熟人介紹;第二,要親自到學生家中探訪,認為孩子“品格方正”方可入學。
在那裡,魯迅度過了一段快樂的學習時光。在他眼中,壽鏡吾先生是質樸、博學、嚴厲的人;每天讀書、習字、對對子的生活很有趣;書屋裡人聲鼎沸的讀書聲與先生入神的朗讀很相宜……三味書屋後面的蠟梅花很美;捉蒼蠅、餵螞蟻是很有趣的事。
但是,好景不長,魯迅13歲時,他的祖父因為科場案被逮捕入獄。他的父親長期患病,家境一落乾丈。為了給父親治病,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裡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到藥店給父親買藥。
有一次,他的父親病得非常嚴重,魯迅一大早就跑去當鋪。當來錢後,他又跑了好幾家藥店,才把藥方上的藥買齊。他著急地跑回家,送回藥之後,立刻又趕去三味書屋。但是,先生已經開始上課了。先生髮現站在門口的魯迅,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先生的訓斥,只是點點頭,沒有為自己做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一大早,他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裡暗暗地說: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在以後的日子裡,他父親病得更厲害了。魯迅每天要到當鋪去當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在當鋪里,魯迅不僅要遭受人家的白眼,還要努力地跟當鋪的夥計討價還價。同時,大夫開的藥方越來越複雜,並且還需要很多稀奇古怪的藥引子,如“經霜三年的甘蔗”“一對原配的蟋蟀”等。魯迅只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奔波在當鋪與藥店之間,然後再匆匆忙忙地趕到三味書屋上課。雖然非常辛苦,但是魯迅再也沒有遲到過。
父親去世後,家中一貧如洗,魯迅不能繼續讀書了。在當時的紹興,如果不能讀書,只有兩條路可走,做師爺或學做生意。魯迅是家中長子,身上的擔子自然很重,那么走出三味書屋的少年,到底會往哪裡去呢?
1898年5月,魯迅離開紹興來到了南京,從下關上岸,直奔江南水師學堂。當時,學堂是被世人看不起的。辦學堂的人梳著辮子、穿著公服,心裡也看不起上學堂的人。雖然他的一個叔祖,以舉人的身份擔任江南水師學堂的漢文教習兼管輪堂監督,但是這位叔祖封建而頑固,認為自家子弟進新式學堂“當兵”不好,於是不讓魯迅用家譜上的本名,而把魯迅改名為“周樹人”,並讓魯迅用這個名字報名。魯迅順利地通過了《武有七德論》試題的考核,成為水師學堂實習學生,分在管輪班,從此開始了在江南水師學堂的學習生涯。
後記
這套“夢想的力量——中國夢青少年讀本”叢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和安徽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感謝安徽大學出版社康建中社長不辭辛苦地從安徽趕來北師大參加我們的審稿研討會,並提出了重要的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感謝安徽大學出版社趙月華常務副總編輯,這套叢書從最初構思、策劃,到最終的出版、發行,都凝聚著她的智慧和心血。社長和總編把這套叢書的讀者定位在青少年身上,體現了他們對“中國夢”本質內涵的深刻理解,凸顯了他們為實現“中國夢”所擔負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還應該感謝安徽大學出版社王先斌等各位編輯,以及他們在每一本書的編輯過程中所提出的寶貴而中肯的意見。
當然,本叢書各卷撰寫者,都是在繁忙之中,集中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完成書稿的,付出了許多的辛勞和汗水。另外,還要感謝丁子涵、郝思聰、任敏、張悅等幾位研究生同學,他們在查找資料、校對書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從開始策劃到完稿,時間太倉促了,因此難免會有一些紕漏和不足,還請各位讀者給予指正!
劉勇 李春雨
2014年2月
序言
中國是有著五千多年燦爛歷史文明的泱泱古國。周秦偉業、兩漢文明、大唐盛世、宋季富士、元朝拓疆、明代興旺、康乾勝景,歷史上偉大的時代與悠久的歷史文明,不僅讓我們每個炎黃子孫倍感驕傲,而且令世界人民嘆為觀止。而時至清朝,當歐洲已經走出長達八百多年中世紀的黑暗,在文藝復興運動,接受一系列新知識、新技術的時候;當18世紀初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萊布尼茨建立了微積分體系、培根喊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時候;當英國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卻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和農業經濟繁榮的落日餘暉之中,根本不知道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結果是中國為此付出了沉重而慘痛的代價,鴉片戰爭失敗後所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使中華民族承受了巨大而空前的屈辱,於是無數的仁人志士開始為振興中華而奔走呼號,甚至拋頭顱、灑熱血。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為了尋求挽救國家於傾頹的偉大夢想,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歷程。
五四運動是這一歷程中重要的一步,成為近現代國人真正覺醒的輝煌的起點。五四運動的先驅在高揚“民主”“科學”偉大旗幟的同時,將目光聚焦於文學。我們還清楚地記得,無數有識之士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集中投向了青年!五四新文學與新文化運動中最重要、最讓人矚目的刊物就叫《新青年》,陳獨秀所寫的《敬告青年》滿含殷殷之情、拳拳之心,至今令人難忘。回想當年,陳獨秀為什麼要創辦《新青年》?為什麼要寫《敬告青年》?以陳獨秀為代表的那代人為什麼那樣關注青年?難道是因為他們心血來潮嗎?難道是因為他們認為青年必然勝過老年嗎?不是的!他們清醒地意識到,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甚至也不是兩三代人就能實現的。這個偉大的使命勢必要由數代青年前赴後繼,不斷努力地去承擔、去完成、去實現!
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的慷慨陳詞:“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亦如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所言:“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這樣的言辭雖然絕對,但卻道出了青少年乃國家與民族未來希望之實質。
從晚清起到今天,心懷強國夢想的中國人奮鬥了一百多年。雖然在這一百多年中,幾代人前赴後繼,為中華民族開闢了一條通往偉大復興之路,但在這條復興的道路上,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實際上,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旨歸的“中國夢”正像五四新文學先驅者們所預測的那樣:還需要幾代人去實現。也就是說,還需要幾代青少年去不斷地努力與拼搏。所以,讓青少年了解什麼是“中國夢”,讓青少年了解“中國夢”的實現對於我們國家與民族的根本意義,是多么急切,多么重要!這就是我們出版這套“夢想的力量——中國夢青少年讀本”叢書的初衷。
這套叢書,緊緊圍繞著“理想信念”“少年成長”“教育強國”“科技騰飛”“文學藝術”“悠悠歷史”“求真探奇”“城鄉和諧”“平凡人生”“走向世界”等十個與“中國夢”密切相關的主題,用許許多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向懷揣夢想的青少年說明:“中國夢”這三個字絕對不是口號、不是空想。相反,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它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彰顯在歷史、科技、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它既可以體現為偉人在其人生歷程中所追求的理想信念,也可以體現為普通人在平凡的人生中所堅守的一個個小小夢想;它既可以體現為老一輩對於自己夢想的執著守望,也可以體現為年輕一代對於未來的無限憧憬。
我們之所以把這些故事講給青少年聽,是想讓青少年了解那些曾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感人故事,讓他們真正體悟夢想的實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辛勞和汗水:讓青少年在這些生動感人的故事的薰陶下培養自身堅強、勇敢、勤勞的優秀品質;讓青少年通過這些故事反觀自身,從而激發他們面對挫折時的鬥志和勇氣;讓青少年了解什麼是“中國夢”,為什麼要實現“中國夢”;讓青少年明白自己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肩負著什麼樣的責任。
“夢想的力量”在根本上來自青少年!
“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在於青少年!
劉勇 李春雨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