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龍窩村位於晉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井陘天長鎮宋古城西8公里處,307國道、秦皇古驛道蜿蜒穿村而過。小龍窩村的建築帶有明顯的山西民居特色,且整體保存較好,2008年被評為第二批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小龍窩村原叫龍窩鋪和龍窩村,據傳始建於隋朝,公元600年左右。公元618年,江都兵變隋煬帝被殺後,煬二公主和三公主沿秦皇古驛道東逃,曾在龍窩寺之“百站”停留百日,終因當地雞鳴犬吠不寧而離去。二皇姑到雪花山,三皇姑居蒼岩山修成正果。
村莊四面青山環抱,綠樹成蔭,渠水三面環繞,驛道穿村而過;村落布局、因山構築、錯落有致、古樸素雅;石樓、石窯、石路、石巷,古井、古樹、古碾、古磨,構成了不卑不亢、不陋不華的古村特色及環境風貌。
景點
龍窩寺遺址
龍窩寺始建於北宋時期,原有山門、 大殿、僧舍等建築,到清鹹豐年間已頗具規模。龍窩寺建築由兩座石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橋北有老爺廟,西有藥王爺廟、玉皇廟,北、西兩向廟接廟,屋挨屋,連成一片。橋上建有奶奶廟、真武廟,過兩根盤龍柱,經十三級台階,橋下建有三官廟,東西禪堂。整個建築群清磚古瓦,相互映襯。因龍窩寺是晉通冀京的必經之地,當時享譽 晉、冀、京之地。清鹹豐帝乙卯年間從京城到山西私訪,途經龍窩寺,於真武廟北牆壁上題“畿陲靈境”四字。清朝軍機大臣祁雋藻是山西壽陽人,道光乙酉年一月,偕母從京城到山西老家,途經龍窩寺,留下了一首絕句:龍窩寺底老龍眠,龍洞深藏別有天。但願興雲作龍雨,莫教余怒決平川。
歷史古蹟
小龍窩村古老的歷史遺存,村內的古樹、古碑、古文物和古建築。雖因戰亂及歷史原因,這些古蹟有的已被毀壞,但仍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印跡:20餘株千年古柏已經絕跡,五棵唐槐還有兩株倖存;幾百年前的古碑,部分摩崖石刻的拓片,古老的石臼、石碾、石磨、碌碡。
小龍窩村還有一個特殊的標記,那便是古廟很多,僅有一百多戶人家的村莊,除龍窩寺外,村內和山上曾有古廟十餘座。觀音廟、三官廟、雙龍橋和戲樓都建於明代,清乾隆年間重修。樊氏宗祠配有的戲樓也是明朝的建築,清朝時擴建,於近年補修。這是祖上留給後人僅有的村廟。
在村後的山上,還有一處古遺蹟“韓信假糧台”。相傳,公元前204年,漢將韓信出奇兵於井陘,背水一戰大破趙軍。當時,韓信在山頭築起糧台一座,高兩丈有餘,形如糧垛。韓信以蘆席掩蓋,周圍插旗並設衛兵巡查走動,以此迷惑來敵。古龍窩村恰在此糧台之山腳。因祖上輩輩流傳“此糧台不能擅動,夏有黃蜂,冬有土蠍,若動其土木,必遭大禍”,這座古蹟才能保留至今。
在山上還留有1927年軍閥閻錫山(晉軍)與張作霖(奉軍)交戰時的工事遺存。當時晉軍三十五團一部分士兵駐紮在小龍窩村,在山上修築工事、掩體、山洞、塹壕、戰道等,布滿了小龍窩地界的每個山頭。
建築特色
小龍窩村的房舍布局不是傳統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橫平豎直、排列有序,而是順山就勢,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那一條條山徑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靜謐,撲朔迷離,常常會令初來乍到者辨不清方向,使這座村子多了幾分神秘。村裡的街巷可謂長短不一,曲曲折折,根據地形自然布置,併兼顧街巷與宅院的排水。村內唯一的龍泉街建於蜿蜒曲折的溝坡之上,貫穿和連通了六個主要民居巷。東側有棗園巷和榆坪巷,西側有橋頭巷、西場巷、西邊巷和槐嶺巷。諸多支巷疏密有致地與主巷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構成村落的主要格局。
村舍的形式多樣,但錯落有致。有石樓群、瓦房樓,有簡陋的窯洞,也有闊氣的露明柱外插桴、將軍石柱、瓦當等裝飾的窯洞。有不占寸土建在頑石之上的四合院,還有完全建在窯頂上的四合院等等。據介紹,村內保存較好的民居院落有二十多處,整體體現了村里明清古建築群的風格。石樓居位於龍泉街上,高八至十米,石牆、石柱、石門墩、石碹窯,集居住、倉儲、飼養等各種功能於一體;棗園“田”字院為一門四組合院落,各院均為碹石窯居與磚木舉架樓屋組合而成,生活起居設施配套功能齊全;槐嶺尚武院位於西邊巷與槐嶺巷之間,為“呂”字形二進式四合院,因祖先尚武而得名,院內磚雕細膩大方,門洞、門柱、券臉、龍口精雕細琢,渾厚大方;礓鑔頂大院全部建於陡坡之上,分東西兩院對稱,因登二十五級礓鑔方入大門而得名,整個布局依據八卦而建,巧用地形,分三層建造,是山區農村建築不可多得的珍品。
小龍窩村不同層次和參差不同的建築,組成了一個個非幾何的空間序列,使建築空間有開有合,視野有大有小,視點有高有低,視角有仰有俯,視景分隔而又有聯繫,調和對比變化統一,形成了這個村莊不同的節奏感。
交通信息
自駕路線
小龍窩地處井陘縣城西南20公里,開車從石太高速到娘子關出口下,從307國道往山西方向可到。
郵政編碼
0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