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解放後,對燈塔進行了大規模修建,增高了塔身,現高15.5米。塔身白色,為國內外船舶進出膠州灣的重點航標。每當夜幕降臨,燈影與波光交相輝映,飄飄如夢,形成青島的一大勝景-“琴嶼飄燈”。日本人二次侵占青島時據為軍事基地,並修築長377米、寬8米的堤壩與陸地相連,成為陸連島。1988年闢為公園,園區內盛開百花,黑松遍布,島上建有琴女雕塑和造型別致的花廊、水榭、涼亭等,使小青島更加嫵媚動人。景區傳說
相傳,小青島因海浪撫岸,有琴瑟之聲,故稱琴島。每天夜晚,白色燈塔發出的紅色光柱,互動炫斕于波光之上,慢慢飄向遠方,令人神往。尤其是置身於回瀾閣上,凝目於嫣紅的光芒之中,不覺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著名作家鄭振鐸稱“琴嶼飄燈”一景的妙處在:“海面上時明時暗的紅燈,如同乘舟於海上。”
青島位於棧橋東南,小巧如螺,美景天成,與回瀾閣一起如同青島灣的兩顆璀璨的明珠,光彩奪目。白天,遊人在回瀾閣上憑欄眺望,只見小青島山岩峻秀,林木蓊鬱,紅礁碧浪,綠樹白塔,如一幅美麗的圖畫。入夜則島影朦朧,塔上航標燈時明時暗,和周圍的七彩霓虹交織出一個瑰麗的夜色世界。遊人漫步於華燈之下,沐浴著習習的海風,觀賞著小島的夜色,無不為她那嫵媚的身姿所陶醉。
景區歷史
小青島,原名青島,德國強占膠澳後,將膠澳租地內新市區定為青島,這海中孤嶼被德人稱其為“阿克那島”,派兵駐守,日占青島後,稱為“加藤島”,當地居民習稱“小青島”。小青島確實小得可愛,面積僅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因其形狀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島”之稱。島距東側海岸370餘米,有長長的海堤與陸地相接。此島原是陸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長年累月的沖蝕雕鑿下,漸與陸地分離,始成今日之形狀。
主要景點
小青島最顯眼的景致是最高處矗立的一座潔白的錐形燈塔,這是海上過往船隻進出膠州灣的重要航標。燈塔系1900年由德國人建造,1915年啟用,解放後進行了大規模修建。塔身高15.5米,八角形,通體用白色大理石構築,分上下兩層,塔頂部裝有水晶稜鏡鑲成的反射鏡,並以牛眼形鏇轉式造鏡電力發光。射程12海里,為來往船隻導航。每當夜幕低垂,燈影波光交相輝映,像一幅飄動的彩綢,形成青島的—大勝景——“琴嶼飄燈”。
小青島北側建—防波大堤,今已成為海上遊艇的停靠之處。東部則與魯迅公園相毗鄰。遊人可由魯迅公園西側的琴嶼路經大堤上島觀光。島上原長有許多稀有的黃色百合花,盛開之時,芳香撲鼻,十分喜人,是馳名國際植物界的一種花卉類型,德國人稱之為“青島百合”,可惜因遊人日增,現在百合已無處尋覓。 小青島早在30年代初就已闢為公園,設有茶廳、花圃、石凳、石椅,並闢建道路,修築遊艇碼頭。日本二次侵占青島後,成為日軍軍事基地,並於1942年修築長377米、寬8米的堤壩與陸地相連.成為陸連島。自抗戰勝利到解放後一直由部隊駐守。1988年夏季,小青島再度闢為公園,經重新規劃建設,成為前海又一處旅遊景點。 小青島上,黑松遍布,櫻花、碧桃、石榴、木槿、紫薇等花木扶疏,琴女雕塑那婀娜的身姿和造型別致的花廊、水榭、涼亭、餐廳等,使小青島更加嫵媚動人。
票價信息及開放時間
11月1日-3月31日 8:00-17:00 票價10元
4月1日-10月31日 7:30-18:00 票價15元
交通信息
位於膠州灣入海口北側的青島灣內;6 26 223 304 311 312 316 321 501 801 802路車魯迅公園下車
地址:琴嶼路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