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辛疃村

全村500多勞力,在村辦企業務工,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年純收達50多萬元。 2005年,全村固定資產為67.2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1482萬元,上交稅金為25萬元,人均純收入7375元。 村莊建設

村莊建設 建村年代不詳,相傳從雲南移民至此立村,原名“麻埠子”(名稱含義來歷無考)。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73年)秋,沽河決口,洪水淹沒民田,村莊淤為沙丘,遂將村莊東遷,並取名小辛疃,以區別大辛疃。
政區人口 位於李哥莊鎮駐地西北四公里處,東依蘭村,南與老窯、四甲接壤,北靠陶家莊,西隔大沽河與大店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613戶,1800人,總面積2.81平方公里。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後,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徹底解決溫飽問題。短短五年,村里就發展起木器廠、橡膠廠、皮革加工廠等多個村辦集體企業,特別是木器廠,生產皮鞋根,與膠州著名的頂子村一起成為青島二靴廠、金羊皮鞋廠等廠家的主要皮鞋材料生產基地。全村500多勞力,在村辦企業務工,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年純收達50多萬元。進入九十年代,村民開始大面積種植蔬菜,這個村原先就是膠白的主要產地之一,有著種菜的傳統,到90年代末,全村種植膠州大白菜一千多畝,蔬菜大棚200多個,面積約一千多畝,蔬菜品種很多,特別是春季小拱棚大頭菜發展到200多畝,引來大批外地客戶,甚至東北地區的客商也紛紛前來定購,蔬菜年產量可達5000多噸,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1999年,李哥莊鎮在小辛疃成立蔬菜協會,使這個村蔬菜發展步入規範化發展軌道。個體經濟發展也很突出,皮革加工、刺繡、油房、藥鋪、代銷點也都紅紅火火。2005年,全村固定資產為67.2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1482萬元,上交稅金為25萬元,人均純收入7375元。
村莊建設 1983年,聘請市水利局專家對全村進行舊村改造規劃,對住房尺寸、大街小巷的寬窄、自來水、供電照明、排水溝、綠化等方面都進行規劃,到1990年左右絕大部分村民進行了翻修重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告別了小土屋,實現了村居的最佳化、綠化、美化、亮化,成為李哥莊鎮新村建設的第一個亮點。連年來,村委投入了357萬元,包括自來水投入了20萬元,供電投入了5萬元,硬化路面1萬平方米,投入42萬元,地下管道投入100萬元,綠化投入150萬元,建造辦公室投入20萬元,其他投入10萬元。
社會事業 近年來,投入10萬元改善學校、幼稚園辦學條件,對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補貼100元,麵粉一袋,大米50斤,五保戶每月50元,口糧500斤,電費報銷。病殘戶格外照顧。隨著生活的提高,民眾的文娛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老年活動中心道具齊全,組織的秧歌隊、茂腔劇團很活躍。小汽車入戶達10輛,小麵包40輛,運輸車6輛,拖拉機2台,收割機1台,電腦達60台,摩托、電話、彩電基本普及。村莊先後被評為青島市的文明村莊、五好基層組織,膠州市的文明村莊、科普基地、五星級村莊、綠色村莊,以及李哥莊鎮的先進單位、先進黨支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