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文學體裁]

小說[文學體裁]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神話、仙俠、武俠、古傳、當代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

基本信息

“小說”起源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乾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莊子所謂的「小說」,是指瑣碎的言論,與小說觀念相差甚遠。直至東漢桓譚《新論》:「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小說家」列為十家之後,其下的定義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4]者之所造也。」才稍與小說的意義相近。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特點

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係(政治關係、經濟關係和文化關係)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緻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係的相互作用。

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情節性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實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環境性

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係。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複雜的社會關係,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 、渲染環境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發展性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誌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當時是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

純粹性

純文學中的小說體裁講究純粹性。“謊言去盡之謂純。”(出自墨人鋼《就是》創刊題詞)便是所謂的“純”。也就是說,小說在構思及寫作的過程中能去盡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維護階級權貴謊言、愚民謊言等謊言,使呈現出來的小說成品具備純粹的藝術性。小說的純粹性是閱讀者最重要的審美期待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光是小說,整個文學的純粹性逾來逾成為整個世界對文學審美的一個重要核心。

小說的發展

溯源

小說[文學體裁] 小說[文學體裁]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乾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乾”,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 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衍化

小說[文學體裁] 小說[文學體裁]

東漢桓譚在其所著的《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 認為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


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寫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解釋和評價。班固認為 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也”,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奠基

小說[文學體裁] 小說[文學體裁]

小說的奠基歷經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積累和沉澱,當歷史進入唐代小說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

二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

三是文人筆記。這一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明顯,文人筆記大都記載一些軼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間娛樂消閒。各朝代都有茶館飯店常駐的說話人、說書人,以話本為基礎,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說一段(小說),以吸引客人每天回來聽書,希望保證生意興隆。

小說的三要素

小說的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側面描寫通常以他人或事物來反映該人物,又叫側面烘托。小說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為模特兒,綜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跡,如魯迅所說:“人物的模特兒,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任何一部優秀的小說,總有使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藝術典型的鏡子,看到、理解許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是指作品所描寫的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故事情節的一般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故事情節來源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的提煉,它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終,有起有伏,並有一定發展過程的,因而小說情節的展開,也是有段落,有過程的。這個過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還有序幕和尾聲。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決定於作者的藝術構思,並不一定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有時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時也可顛倒或交錯。

3.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環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作描寫。一部好的小說總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學報告那樣枯燥乏味。作者總是能以優美的文筆、生動的描寫和不可思議的想像把這個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讀者的腦海里。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作用是渲染故事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暗示社會環境、深化作品主題;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係等作描寫,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環境、交代人物的社會關係、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小說的寫作技巧

描寫 人物描寫、環境描寫。 人物描寫又分為:語言、心理、神態、動作,身份、相貌、體型、穿著。 正面描寫:作者描述主角。側面描寫:小說中的角色描述主角。

敘述 ⑴時間先後順序 分敘同時發生的事 ⑵倒敘(回憶) ①先講結果,後講原因。回憶的方式講原因,揭開謎團。 ②觸景生情或觸事生情,從而回憶過去。有時因物是人非而傷感。 ⑶插敘(支線劇情) ①插在開始:前奏,交代故事背景。 ②插在中部:為主線劇情做鋪墊的支線劇情。

抒情 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達得樸實真切,震動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適用於抒發強烈而緊張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點是敘述時感情強烈,節奏快、緊張,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間接抒情:話中含話、口是心非、借事喻事。(其特點是抒情含蓄婉轉,富有韻味,感染力強。)

矛盾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因為有矛盾,所以才要努力解決矛盾,這個過程中,事物得到發展。 矛盾的產生、維持、延長、消除。 如果矛盾早早解決,故事也就早早結束了,所以需要維持、延長矛盾。

伏筆:伏筆為以後的劇情做鋪墊,製造一個“原因”,目的是為了產生以後的“結果”。 @逐漸清楚 設定謎團,吸引讀者的好奇心,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揭開謎團。 開始不理解的話語,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的理解。 @夢境: 從中得到啟發。 讀者以為是真事,後來知道描寫的是夢。 @中斷:先把某件事說一半,不說另一半,故事發展到一定程度,再說出另一半,成為完整的事。

配角 (1)正面配角: ①能力和主角互補,幫助主角完成事情。 ②主角完成事的必要條件或中間人。 2).反面配角: ①敵人,製造矛盾。 ②競爭對手。 正面配角也可能變為反面配角,而反面配角也可能變為正面配角。

修辭 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借喻。 借代:用一個事物相關的其它事物來代替這個事物。(比喻強調“喻”,借代強調“代”) 擬人:用人的特徵來表現物。 擬物:用物的特徵來表現人。 誇張:擴大或縮小事物的特徵。 呼應:寫了一個事物,後面又出現這個事物。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襯托: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 粘連:描寫甲事物的詞也用於描寫乙事物。例如:別看我耳朵聾,可是心不聾(“聾”從耳朵轉移到心)。 移就:本來描寫甲事物的詞,轉移到乙事物上,而不用在甲事物上。例如:張三向李四伸出善意的手(“善意的”本來要修飾張三)。 排比:結構一致,語氣一致,意思相關。 對偶:結構一致,意思相對或相反。 頂針(又稱頂真):前一句話的結尾詞作為後一句話的開頭詞。 欲揚先抑:要說一個事物好,先說這個事物不好的方面。 引用:引用名言名句。

1.

描寫

2.

敘述

3.

抒情

4.

矛盾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因為有矛盾,所以才要努力解決矛盾,這個過程中,事物得到發展。 矛盾的產生、維持、延長、消除。 如果矛盾早早解決,故事也就早早結束了,所以需要維持、延長矛盾。

5.

伏筆

6.

配角

7.

修辭

小說的類別

篇幅長短

小說[文學體裁] 小說[文學體裁]
1.微型小說(數百至幾千字)
比短篇更短的小說完全符合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忙碌的人們的閱讀習慣,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們為這類的小說賦予一個新名詞和新定義。例如極短篇、精短小說、超短篇小說、微信息小說、一分鐘小說、一袋煙小說、袖珍小說、焦點小說、瞳孔小說、拇指小說、迷你小說等,族繁不及備載,連專門的文學研究者也很難如數家珍分敘其定義,一般人更容易混淆,故總論之。一般認為小小說的篇幅應在兩千字以下。因為題材常是生活經驗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頭無尾、有尾無頭、甚至無頭無尾。高潮放在結尾,高潮一出馬上完結,營造餘音繞樑的意境。由於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練,題材能見微知著者為佳。一個意外的結局雖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還是要有伏筆呼應,甚至比起給予讀者意外、應該更重視能否帶給讀者感動。
小說[文學體裁] 小說[文學體裁]
2.短篇小說(幾千至三萬字)
一般認為,篇幅在幾千到兩萬多字的小說會被劃歸短篇小說。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謂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時,也就是減少角色、縮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動的時間。另外,雖然它們時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認為短篇小說仍應符合小說的原始定義、也就是對細節有足夠的刻劃,絕非長篇故事的節略或綱要。所有小說基礎,其發展初期並無長短之分,隨時代而區分。今短篇小說多要求文筆洗鍊,且受西洋三一定律一時一地一物觀念影響,使其更生動詳實但也限制其發展。

3.中篇小說(三萬至六萬字)
一般認為,篇幅在三萬字至六萬字之間的小說。也有少數十幾萬字也被算作中篇而不歸於長篇,這取決於文章內容的豐富度。其容量大小、篇幅長短、人物多寡、情節繁簡等均介於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之間,通常只是截取主人公一個時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某個方面,故事情節完整。線索比較單一,矛盾鬥爭不如長篇小說複雜,人物較少。所以,相比於長篇,中篇小說比較容易把握,也更容易成功。因為對於初涉創作領域的人而言,寫作長篇易陷入多數的情節造成凌亂難收的困境,而寫作短篇不是轉折太少而單調、就是轉折太多卻顯得擁擠。這時考慮將原本的構想修改中篇是一個廣受推薦的建議。

莫言小說-紅樹林 莫言小說-紅樹林

4.長篇小說(六萬字或十萬字以上)


一般認為,字數在六萬或十萬以上的為長篇小說,還可細分為小長篇(一般六萬到十萬字),中長篇(一般十幾萬到三五十萬字),超長篇(一般超過百萬字)。如果作者打算表現人生中常見的錯綜複雜關係,則必須使用這么大的篇幅。通常就算是筆調輕鬆的長篇小說,也會有一個內里的嚴肅主題,否則很容易陷入無組織或是零亂。初涉者在寫作長篇時最需注意全局對主題的呼應、結構的嚴密性,以及避免重複矛盾或缺漏。

註:篇幅長短並非明文規定,但按照情節內容豐富度可能會把部分字數多的劃入字數少的類別,例如某些十幾萬二三十萬字的小說會因為內容太過不緊湊而被歸入中篇小說,而某些僅有六萬多字讓人覺得篇幅過短的小說會因為內容情節十分緊湊而歸為小長篇。

創作年代

1.古典小說

小說[文學體裁] 小說[文學體裁]

古典小說萌芽於先秦,發展於兩漢,雛形於魏晉南北朝,形成於唐代,繁榮於宋元,鼎盛於明清。大致可分以下幾個時期:

(1)先秦兩漢時期:當時社會出現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成為古典小說敘事的源頭。神話傳說已經具備人物和情節兩個基本因素,散見於諸子百家書中的寓言典故提供了借鑑經驗,歷史著作有比較完整的結構、人物形象和歷史背景。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嚴格意義上說這仍然算不上是小說,只能算是小說的雛形。《世說新語》也是這個時期的優秀作品,裡面收集了許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3)唐朝時期:古代小說的發展趨於成熟,形成了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由此我國的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唐代三大愛情傳奇是此時期的標誌性作品。

(4)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井文化的興起,給小說創作帶來深厚的土壤。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形成許多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

(5)明清時期:小說開始走上了文人獨立創作之路,這一時期,小說作家主體意識增強。《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明清這一段時間內湧現了無數的經典之作流傳於世。如明代四大奇書(《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三言二拍(《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清代的《紅樓夢》《儒林外史》《老殘遊記》《聊齋志異》等。明董其昌《袁伯應(袁可立子)詩集序》:“二十年來,破觚為圓,浸淫廣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說,無一不為帖括用者”。

2.現代小說

矛盾小說-子夜 矛盾小說-子夜

現當代小說的興起的標誌性事件為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乃是五四運動的先導(時間從1915年-1919年),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第一時期為民國時期,即1949年以前,是小說的多元文藝復興階段。

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社會各種思潮流行,舶來文化衝擊傳統文化,中國小說的發展出現多元化,各類小說題材湧現,其中現代言情小說的發端鴛鴦蝴蝶派就出在此時。小說的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晚清民國報紙興起為小說創作提供了一個上佳的舞台,報紙通過了連載小說招攬人氣,小說家通過報紙賺取稿費。近現代幾乎所有著名的小說家最初都是從報紙上連載小說開始,從鴛鴦蝴蝶派的張恨水到當代金庸。

(2)第二時期為建國後到文革結束,即1976年以前,是小說的階級鬥爭階段。

這一時期的大陸小說的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同時,這一時期的大陸文藝青年經歷了重大的人生轉變,命運的沉浮、多視角的閱歷以及對價值的思考,為下一個時期的輝煌埋下了伏筆(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人生轉變就在這一時期)。而在港台,這一時期的言情小說和武俠小說發展到了巔峰,分別產生了瓊瑤時代和金庸時代。

(3)第三時期為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的時期,即2003年以前,是小說的反思和蛻變階段。

這一時期的大陸小說展現了強勁的生命力,文革結束,對外開放,知識分子思想解放,對過去的反思,對未來的嚮往,傳統和新時代的撞擊,使得小說界出現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以莫言、賈平凹、陳忠實等為代表文革後作家,在此期間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莫言更是憑藉在此期間創作的文學作品和影響力,在2012年獲得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4)第四時期為二十一世紀初,是小說的“表性”網路文學階段。

隨著網路普及,網路文學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80後90後的生力軍開始步入文壇並展現了驚人的創作能力。以起點為代表的作者群和以晉江為代表的作者群的整體出現,標誌著網路小說已經成為主流文學之外的又一創作主體。

內容題材

1.神話小說

藉助神話的表現形式或以神話為題材內容的小說,它起源於遠古時代原始先民的口頭創作,當時出現大量的“用想像或藉助想像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遠古神話,實際上這就是人類創的神話小說。

2.武俠小說
也可稱為武打小說,金庸為代表,可看做男性言情和勵志小說。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衝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以及鴛鴦蝴蝶派;1930年李壽民開始在天津的《天風報》以還珠樓主為筆名連載長篇武俠小說《蜀山劍俠傳》,自此東南亞颳起了一股武俠風。

3.仙俠小說

仙俠的雛形與誕生,可以說起於武俠,卻更盛武俠。早在民國之前,武俠更具實,而還珠樓主引入虛後,後來作者則受之啟迪,半虛半實化,從而進入了一段百家爭鳴時期。儘管武俠文化到後期,風格也是越來越向仙俠靠攏,這是一種嘗試性的創作,不過當時沒有受到其他武俠作者重視,以致仙與俠一直脫離,直到《 靈仙俠世傳》的出現才正式的融合了仙俠。

4.偵探小說
偵探推理小說是指在故事的描述過程中帶有足夠的線索讓讀者可以推理出結局,也可以不加推理由小說中的“偵探”來推導出結局的小說。發展早期是受西方影響,而出現《霍桑探案》,當代擺脫西方影響的作品是《遊戲偵探集》的出現,而刑偵嚴格上不算入,因為刑偵無法批判現實,只是為了當權者服務。

5.探險小說

它是以各種不尋常的冒險事件為描寫的中心線索,主人公往往有不平凡的經歷、遭遇和挫折,情節緊張、衝突尖銳、場面驚險、內容離奇。西方比較盛行,國內《游險記》與《尋龍訣》的出現,也帶來了一點熱度。

6.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通常與軍事小說不分家,嚴格說歷史小說主要是以史實記錄為藍本,重新記述刻畫歷史人物和事件。網路上出現的歷史小說大多是使用中國古代歷史為背景的穿越類小說。

7.言情小說
包括很多,如後宮文,穿越文,都市文,青春校園文等,以描述戀愛感情為主題。

8.科幻小說
是根據現有的科學理論進行幻想的小說,並非憑空捏造。

9.恐怖小說
以情節或者語言以達到讓讀者恐慌的目的。

10.玄幻小說
玄幻小說和科幻小說有很大區別,很多都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大多更具東方特徵。

主義流派

古典主義小說

諷刺主義小說
現實主義小說
批判現實主義小說
浪漫主義小說
自然主義小說
形式主義小說
表現主義小說
存在主義小說
意識流小說
新小說派
魔幻現實主義

表現形式

書信體小說
日記體小說
對話體小說
自傳體小說

創作進度

連載小說
全本小說

經典小說舉例

四大名著

中國四大名著 中國四大名著

被公認的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第一個將通俗小說排名的是金聖歎,按他的說法他當時計畫評點六部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後清康熙年間毛宗崗父子委託金聖歎之名將修訂的三國名為《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他們托金聖歎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說明一些問題)。那時有“明代四大奇書”的說法,它的提出亦當是書商們的商業手段,再後紅樓代替金瓶梅成為“明清四大奇書”,四大奇書至此定型。“四大名著”全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四大奇書”的現代說法,時間自然也不會早了。因此,“四大名著”(四大奇書)的提法一定是出在《紅樓夢》成書之後。

但又有人考證,“四大奇書”的說法應在明末清初就確立了。李漁曾在為醉田堂刊本《三國志演義》作序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可見,至晚明馮夢龍已經有四大奇書的提法了,李漁承其說,且以“第一奇書”冠三國而出版,則大概明末清初之際,“四大奇書”的提法已得到相當的固定且流行開來了。 但無論怎樣,“四大奇書”這一提法是“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這一點應該確定,只不過清代《紅樓夢》的出現,其被公認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地位取代了《金瓶梅》,才形成了四大名著的說法。四大名著不是某個人定下來的,而是被廣大讀者所公認而在歷史上形成的名稱,四大名著對往後的文學發展有了很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