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小獵犬防空飛彈研製始於1947年,它是美國“大黃蜂”計畫的一個副產品,“大黃蜂”計畫的最終目標是研製出以超音速衝壓發動機為動力的“黃銅騎士”遠程艦對空飛彈系統,但由於研製大推力衝壓發動機工作進展緩慢.美國海軍於1949年決定研製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射程較短的“小獵犬”艦對空飛彈。整個研製工作進展迅速,1949年開始研製,1950年完成地面發射試驗。
1951年9月在“諾頓海峽”號飛彈實驗艦上成功的進行首次海上發射試驗,1952年開始批生產,1955年11月和1956年6月,“波士頓”號和“坎培拉”號相繼服役,由此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實戰用飛彈巡洋艦隊。
性能數據
小獵犬防空飛彈採用雷達波束制導,戰鬥為連續桿殺傷型,最大射程16千米,最大作戰高度12千米,最大飛行速度為2.5倍音速,全彈長8.23米,彈徑第二級0.34米,第一級0.40米,全彈質量1360千克。
型號
小獵犬防空飛彈經過六次改型,即RIM-2A、RIM-2B、RIM-2C、RIM-2D、RIM-2E和RIM-2 F型,目前除RIM-2F型仍在服役外,其餘均已退出現役,編號在RIM-2D以前的通稱“小獵犬”基本型,RIM-2F型為“高級小獵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