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 又叫小貓熊,由於長相十分惹人喜愛,天生裝扮得就像卡通畫中的動物形象一樣。在四川人們根據它的一些特殊習性,親切地稱之為“山悶得兒”或者“山車娃兒”,而在雲南人們卻根據它的體形和美麗的毛色稱之為“金狗”。它的身體肥胖,外形似熊又很像家貓,但比熊小得多,又比家貓大,故而得名小熊貓。
小熊貓是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等高山、亞高山地帶的特產珍貴動物,在我國見於陝西南部、青海東南部、甘肅南部、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人們在談到小熊貓時,自然會聯想起大熊貓。它們不僅名稱相近,而且有頭骨短而粗壯,顴骨強大,以多纖維的植物如竹類等作為食物,牙齒的構造十分相似,足適於攀援,掌下多毛,體毛較粗,內臟的構造相近等很多共同的特點,所以它們很容易被認為親緣關係接近的動物。其實,小熊貓和大熊貓的親緣關係相距較遠,在分類上也不屬於同一個科,大熊貓屬於大熊貓科,而小熊貓則屬於浣熊科。
小熊貓主要生活在海拔1600?/FONT>3800米之間的混交林和竹林等高山叢林之中,夜晚棲居在溪流和山泉附近的利用枯樹洞或岩石洞所築成的巢穴中。喜愛結成4?/FONT>5隻的小群活動。小熊貓喜歡飲水,常在小溪邊活動,飲水時用舌頭輕輕地舔吸,好像在仔細地品嘗甘泉的滋味,但很有節制。由於它的腳底下長著厚密的絨毛,所以很適合於在密林下面濕滑的地面或者岩石上行走,走路時前腳向內彎,顯得步態蹣跚,與熊類走路的姿勢類似。平時性情較為溫順,很少發出聲音,但生氣時會發出像貓叫一樣“嘶嘶”的聲音,並會吐唾沫,憤怒時則發出短促而低沉的咕噥聲。小熊貓的行動非常靈敏,善於攀樹,白天大部分時間在復蓋著一層淡紅棕色苔蘚的樹上休息、睡覺,遇到風和日麗的天氣,也喜歡蹲臥在岩石上曬太陽,顯得十分悠閒自在,所以當地的人們又叫它“山門蹲”。在休息的時候,胸部和腹部一般緊貼在樹枝上,四條腿自然下垂,還不時地用前爪擦洗自己的白花臉,或者用舌頭不斷地舔弄身上的細毛,睡眠時用自己那條蓬鬆多毛的大尾巴蒙蓋住頭部或當作枕頭,有時也將腳下垂高高地伏臥在樹枝上。
小熊貓進食常見的姿勢為坐下來用前掌將食物握著吃,主要食物是冷箭竹和大箭竹的葉子、竹筍,占食物總量的90%以上,偶爾也吃其他植物的根、莖、嫩芽、嫩葉、野果,以及昆蟲、鳥卵,小鳥,小獸、蜂蜜等,尤其喜歡吃帶有甜味的食物。覓食活動多在清晨和傍晚,在這兩次覓食活動的高潮之後,都要進行4個小時左右的較長時間的休息。此外在覓食活動期間,也頻繁地進行短暫的休息,每次休息的時間常為2小時以下。這樣就保證了有足夠的精力去仔細地選擇竹葉,解決食物營養低和消化能力有限的缺陷。
對於食肉動物來說,由於竹子中不能消化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太高,所以是一種低營養價值的食物。因此,小熊貓採取的對策是除了在春季和夏季要吃一些竹筍,秋季兼食少量的野果外,幾乎全年都以竹葉為食,因為竹葉中有較多的可以消化的粗蛋白、半纖維素,以及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細胞成分,而難以消化的植物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含量都比竹稈和竹枝低。雖然竹筍的組織幼嫩,不能消化的成分含量也低,但水分含量太高,所含的蛋白質又不穩定。因此竹葉在竹子的各部分中,應該是營養價值最高的一個部分。在尋覓食物時,它常利用枯倒的樹木作為通道,就象搭了一個架子,以彌補身體矮小的不足,從而採食高稈枝上的竹葉。這種採取精選少食,細咀慢咽的辦法,可以促進營養物質被最大限度地吸收,大大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由於歷史上長期的砍伐森林、亂捕濫獵,野生小熊貓的現狀已經不容樂觀,很多地區的小熊貓僅殘存在“孤島”狀的狹窄區域,對其繁衍後代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此外,熊貓犬瘟熱等惡性傳染病和十餘種寄生蟲病,也是使小熊貓死亡率極高的一個因素。
深入持久地開展保護小熊貓的教育,嚴格控制森林的採伐,嚴懲偷獵者,建立自然保護區,開展科學研究,建立人工繁殖基地和繁殖種群,開展國際交流,特別是加強對小熊貓犬瘟熱病和各種寄生蟲病的防治研究等都是保護小熊貓的有效措施。目前在我國的四川大小涼山、雲南麗江北部、西藏雅魯藏布江上游的部分地區都已經建立了以保護小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