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泰山[山名別稱]

山名別稱,中國山東省境內,風景秀麗使遊人流連忘返感嘆之餘的小山,而奇特與大氣的山景可與 泰山 對比之,所以冠之“小泰山”的名號。 大家都知道“五嶽獨尊”乃山東泰山,為歷代帝皇祭拜及四海華人心中的聖山,更是中華大地五嶽之首,而除了泰山之外,殊不知在山東地區還有許多冠以“小泰山”之名風景秀麗的小山,這些山各具特色,各有北方名山之長……

魯山

峰巒競秀"小泰山"

魯山山系屬泰沂山脈,主峰海拔1108.3米,是山東省第四高峰,山地以石灰岩和花崗岩為主,花崗岩與泰山花崗岩層相似,其形成年齡都在25億年左右,素有“小泰山“之稱。整個山勢挺拔險峻,峰巒競秀,四季景色變幻無窮,可謂“春報桃李爭艷放,夏暑濃蔭不侵肌,秋染紅葉醉菲芳,冬雪綻玉松梅奇”,加上怪異的山石,詭譎的雲海,及高出城市百倍的負氧離子含量,使公園成為一處難得的生態旅遊區,是假日休閒親近自然的理想去處。

抱犢崮

天下第一崮

山峰名稱:抱犢崮

所在省區:山東

海拔高度:584米

地理位置:棗莊市山亭區東南部

推薦理由:抱犢崮地質奇特,是華北寒武紀岩層發育和“崮”形山的典型代表,被譽為“天下第一崮”。據《嶧縣誌》載,昔有王老抱犢耕其上,後仙去,故而得名“抱犢崮”。佇崮東眺,黃海茫茫雲霧繚繞,極目南天,平野蒼蒼江山如畫。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以其獨有的“雄”、“奇”、“險”、“秀”被譽為“魯南小泰山”。

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7%,有各種天然植物 627種,野生鳥獸類動物 138種,屬國家級保護的有14種,是山東省罕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的天然雜木林匯集區,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高達 7.2萬個/cm 3,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公園內歷史人文景觀豐富,共分巢雲竹林、桃源仙境、君山望海、世界生態奇觀園四大景區,其中“君山望海”被稱為古嶧縣人景之冠。隋唐時期文物三清觀、唐代摩崖浮雕十八羅漢、民國大劫案碑記等景觀錯落有致,遍布山間。

文峰山

魯南"小泰山"

文峰山亦名神峰山。春秋時戰國大夫季孫行父葬此,故亦名魯卿山,季山。位於山東蒼山縣城西約17公里處。屬尼山山系,東北、西南走向,面積4.5平方公甲,主峰海拔212米,一般海拔150米。由石灰岩和變質岩構成。山中千岩萬壑,古柏參天,風景秀麗,古蹟遍布。更有“文峰三奇”,傳為佳話。素有“魯南小泰山”之稱。

山上原有上兩廟,龍王樓、季子墓、三星殿、眼光殿、三清觀、關爺廟、泰山行宮、玉皇閣等建築.因歷代兵燹,巳蕩然無存。沿山坡上行半里許,即原下廟之舊址。廟前古銀杏樹東西各一,相距9術,均高20餘米,粗敷圍,枝葉扶蘇、黛色叄天。《臨沂縣誌》載“清光緒初右株焚於火,焦灼無生氣,敷年後忽生,今巳暢茂於故矣;”後有季文子墓碑1座為元代故物。東面為三星殿,關爺廟舊址,廟後為春魯秋魯國大夫季文子墓,崖下為季文子林,廟西有龍王樓,又名“西看樓”,建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今巳無存。樓下有洞,澗中有泉,名“龍泉”,又名“玉泉”,泉水清冽,四季不乾。

龍泉西側有盤路通向山頂,共77盤297級台階,兩旁壁石陡峭如削,松柏遮天蔽口。路兩側有兩株松樹,一株根出石縫,形似偏馬欲騎,稱之“偏馬松”,一株坐於巨石之上,兩條主根交叉鍥入峭壁縫隙,形如騎馬,故稱“騎馬松”。崖上藤蘿3株,像3條巨蟒纏繞在3操古柏幹上,名曰“藤蘿繞柏”。崖下岩石間有一泉,名曰“晴開泉”,每年夏秋兩季,天晴泉開,天陰而止.雖降雨多日,泉亦不流,流則晴天。

沿石級右行,便是上廟,即季文子廟、三皇廟、三清觀故址,相傳,三清現為清代顏勛和尚談經處。東為奉仙樓,基址尚存。崖下奉仙洞,洞內石壁壘砌工整,深不可測。

《臨沂縣誌》載:“洞內愈進愈幽。邃不能探出究竟。”由此南望碧野千里,加河曲折如帶,西望群山起伏,石城崮,抱犢崮等皆可指數。近觀山之東坡,白石皚皚如雪,即臨沂古八大景之一的“神峰積雪”,主峰入神山西有古泉源寺遺址,石壁峭峋,稱千佛崖,上有摩崖造像100餘尊,其中20餘尊尚完好,這些造像或坐或臥。千姿百態,造像風格古拙,年代不可考,泉源寺後一泉自石隙中橫出,汩汩有聲,流入萬中,曲折匯為巨池,池周圍綠樹濃蔭,別具幽趣:文峰山是一處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山上有銀廠慘案烈士紀念碑,中共魯南區委轉記趙博烈士墓、山東軍區八師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蒼山暴動”領導人郭雲舫烈士墓。魯南革命烈土陵園。坐落在山南腳下。

陶山

肥城“小泰山”

陶山位於湖屯鎮駐地北8公里,東西寬2.5公里,南北長3.7公里,海拔502.2米,基岩為石灰岩。據考范蠡三徙而隱於此山,故名“陶山”,又名“鴟夷山”。清光緒十七年《肥城縣誌》載:“山高五里有奇,方棱四削,負陰抱陽,有東西二崦。左右環列為屏障,正中山頂為翔鸞台,上有天池。台東為春暉岩、迎日洞……。”又載山前山後有72洞。計有:迎日洞、黃華洞、夕陽洞、盤鶻洞、元武洞、象鼻洞、飯牛洞、菩薩洞、飛泉洞、金草洞、丹砂洞、慈雲洞、鐘乳洞、歸雲洞、夕陽洞、紡車洞、蟋蟀洞、積水洞、響鼓洞、石屋洞、燕泥洞、淡竹葉洞、上水石洞、貓兒洞、白藏洞、金蛇洞、牧羊洞、青霞洞、通樵洞、舞鶴洞、木公洞、團欒洞、東三尖洞、丹水洞、丹穴洞、墨濤洞、白姑洞、黃姑洞、柏香洞、東泉洞、淅米洞、八仙洞、八卦洞、元君洞、碧雲洞、金牛洞、逐狼洞、鹿游洞、九芝洞、西施洞、蝙蝠洞、羅漢洞、採石洞、黃金洞、黑金洞、彌勒洞、西三尖洞、包山洞、無影洞、藏真洞、流泉洞、泛舟洞、神魚洞、青松洞、鑄金洞、朝陽洞、西西施洞、白猿洞、穿雲洞、 百泉洞、蓮花洞、西王母洞。山前有幽棲寺,為范蠡隱居處。距寺0.5公里處有范蠡墓,墓碑刻鴟夷歌。明代,于慎行曾著《陶山懷古》。詩曰:“越相何年隱,齊山舊有名。地連肥子國,路出鑄鄉城。洞杳秋雲白,岩深古木平。臨池懷往績,頗識種魚情。”

在陶山東側的懸崖峭壁間有黃華洞,舊時樵者需以繩倒縋方可入內,深不可測。四壁刻有佛像,並有石床、石几等物。1947年3月,中共肥城縣六區區委書記劉建新率區隊隊員堅持鬥爭。國民黨軍隊糾集近千人包圍陶山,劉建新等人憑藉黃華洞的險峻,用石塊、手榴彈打退敵人十數次進攻,堅守兩天三夜,無一傷亡。

為紀念這次戰鬥,1978年,黃華洞被確定為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小泰山因其殯戴遂自然、人文景觀恰似艇累東嶽泰山,自古以來以“財挽小泰山”聞名於世。籍耐主要景點疾鋪有關王殿、級的洄馬嶺、箭掠快活嶺脖致靈、十八刮夾盤、南天門窩阮、追賣天街、說篇老子煉丹池父倡、煉槐王靈觀、碧霞宮於柔等,景色釀窮壯觀,真可謂不是堪瑩泰山,祿喬勝似泰山,各有千秋。

嶧山

鄒縣“小泰山”

鄒城市嶧山,又名鄒山,在縣城東南十公里處。嶧山素有“小泰山”之稱,山上奇峰突兀,犬牙交錯,怪石林立,千姿百態,石刻琳琅,風格多樣,置身其中,滿目是景,令人看不勝看,流連忘返 嶧山很早以前就被載入史籍,《書經·禹貢》稱:“嶧陽孤桐,古時人們認為鳳凰非梧桐而不棲,看來作者是把嶧山看作寶地了。《詩經·魯頌·豳宮》也稱:“保有鳧嶧”。這裡的“鳧”字是指的鳧山“嶧”字也是指的嶧山嶧山聞名已久,那說不完、看不盡的風景,那千孔萬穴、奇妙莫測的山洞,引來了無數歷史人物為其攀登和探討,孔子、秦始皇、司馬遷、李白、杜甫等都相繼攀登過。孔子登上嶧頂,感慨萬千,只覺得心曠神怡,連魯國也好象小了似的。

秦始皇登上嶧山後,立下了嶧山上的第一個刻石,相傳為李斯篆書。原刻石現已佚失,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文寶根據南唐徐鉉摹本重新刻石於長安;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申屠驪又據鄭文寶刻本重刻於紹興。據說當時曾刻了七塊,現尚存兩塊,分別保存在西安碑林和鄒縣孟廟內。 清雍正年間,鄒縣縣令王爾鑒經常攀登嶧山,對嶧山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都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特別喜歡桃花,決心在嶧山種桃樹。他種桃樹又與眾不同,既不栽,也不種,而是把一個個桃核包在泥團的彈丸里,等泥丸晾曬乾後,讓手下人站在山下,用彈弓向山上彈射這種包有桃核的泥丸。第二年春天,山坡上果然長出許多桃樹幼苗。三五年過去,便花紅滿山了。

王爾鑒興奮異常,遂寫七言絕句一首:

天半嶧峰簇錦霞,

孤桐老後補桃花。

沃根不用人聞水,

紅雨春風到萬家。

這首詩由他親筆題寫,請人刻在碑石上,立在嶧山頂。 看來王爾鑒一定是個樂天派,“嶧陽孤桐”老後死去,本是件遺憾事,他卻用補種桃花來彌補這一不足。看到落花容易傷懷,這似乎也是封建文人的通病。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是個敢於衝破陳規舊俗、勇於改革的人物,他胸襟開闊,叱吒風雲,可他也曾寫下一首傷春詩:“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惡。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為春日春風送春來而高興,為春日春風帶春去而傷懷。據鄒縣縣誌記載,王爾鑒進士出身,在鄒縣任縣令達六年之久,為官清廉,能體諒下情。因此他不僅不為桃花紛落傷心,反而為春風送紅雨到萬家而興奮,表現了良好的意願。

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頻游嶧山後,也寫詩一首,吟誦道:“吾聞嶧陽有孤桐,鳳凰嗚處朝陽紅。”在這裡,他把嶧山比做人間仙境了。

山東小泰山 山東小泰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