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泡巨鼠

小泡巨鼠

小泡巨鼠為鼠科中較大的一種鼠類,體大粗壯,尾亦長而粗,末端多為灰白色。背毛棕褐色或略顯淡棕色,自頭頂至尾基部毛色基本一致。頭骨粗壯細長,棱嵴發達。門齒背面為棕黃色,側面和腹面為牙白色。其主要特徵為背毛較柔軟,體背毛色較深暗,主要分布於中國、印度、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和越南。生活于田野之中。

基本信息

簡介

小泡巨鼠小泡巨鼠

學名:Leopoldamys edwardsi

同物異名:Rattus edwardsi
Leopoldmys edwardsi (Thomas, 1882)
Mus gigas
Mus edwardsi Thomas, 1882

Rattus edwardsi milkt: Robinson & kloss, 1922
別名:白腹巨鼠,大山鼠,長尾巨鼠,愛氏巨鼠

英文名:Edward's Rat  

野外鑑別:鼠科中較大的一種鼠類,體形較青毛鼠粗壯,尾亦長而粗,末端多為灰白色。吻及眼眶周圍暗褐色,耳殼大而薄,暗褐色,向前拉能遮住眼部。前足背中央區有一暗褐色斑塊。

分布於中國、印度、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和越南。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廣西、陝西貴州安徽、雲南、四川、海南、廣東、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多見於林灌叢、田野。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西部山地,可能是掛墩。

亞種

小泡巨鼠指名亞種(學名:Leopoldamysedwardsiedwardsi),Thomas於1882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廣西、廣東、安徽、福建、浙江、湖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西部山地(可能是掛墩)。
小泡巨鼠四川亞種(學名:Leopoldamysedwardsigigas),Satunin於1903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陝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
小泡巨鼠海南亞種(學名:Leopoldamysedwardsihainanensis),WuetYu於1985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壩王嶺、吊羅山。

形態特徵

小泡巨鼠小泡巨鼠

長250~300mm,尾長約320~340mm,後足長50~52mm,耳長3l~36mm。體背面毛暗褐色,腹面純白色。前後足背面中間暗褐色,足側及趾端白色。尾較體長,尾背面黑褐色,腹面白色,尾端有時全為白色。乳頭胸部2對,腹部2對。
頭骨狹長,腦盒較扁,鼻骨狹長,其後端略超過前頜骨後端或稍為被前頜骨所超過。鼻骨前端略為超出上門齒前緣。眶上嵴甚為發達。門齒孔短,其長僅3.8mm。其後端遠離臼齒列前端水平線。齶骨後緣中間幾乎與第3臼齒後緣在同一水平線。聽泡較小,長約為頭骨的1/11。頭骨後部枕骨幾乎垂直。大的頭骨其軛骨後下部往往有一小突起。

生活特性

棲居在山區竹林、杉、松和闊葉林以及茅草、灌木叢生的地方。喜在近水的岩石縫中穴居。在丘陵山地的農田、果園、茶山等生境中也有分布。

喜在近水源和小山路旁的斜坡挖洞,洞道具有1或3洞口,洞口直徑約8~9cm。洞道有水平洞和垂直洞2種,水平洞長達400cm。垂直洞深達70cm,再向平面伸展。洞口周圍因鼠經常活動,被磨得很光滑。洞口外的雜草中,常見寬約10cm的跑道。
性兇猛,善攀登,多在夜間活動。雜食性,吃各種野生果實(如栗子、茶子)、草的根、莖及種籽,也吃昆蟲、蚯蚓及鼠類等。通過室內飼養觀察,一隻體重377g的雌鼠每晝夜吃鼠肉67g。體重670g的雌鼠每晝夜吃紅薯181g。體重378g的雌鼠一晝夜吃紅薯75.6g。一晝夜的食量約占體重的1/4。
一年四季均能繁殖。在浙江西天目山,4月和5月可捕到孕鼠,每胎產4~5仔。在福建邵武多在春、秋季進行繁殖,每胎仔數4~6隻。
經濟意義

小泡巨鼠是山區密林里的害鼠,竊食各種樹林裡的野果、嗜食嫩芽、破壞樹林。山區的主要土產品竹筍、香菰、桐子、栗子、茶子等常遭受其大量的竊食。春末夏初也常竄入田園,破壞稻穀和蔬菜。其皮張可利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