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小桃紅·磕瓜
年代:元代
作者:李伯瑜
體裁:散曲·小令
宮調:越調
曲牌:小桃紅
作品原文
磕瓜木胎氈襯要柔和,用最軟的皮兒裹。手內無他煞難過,得來呵,普天下好淨也應難躲。兀的般砌末,守著個粉臉兒色末,諢廣笑聲多。
作品賞析
磕瓜,我國古代一種稱作打諢的滑稽戲裡用的道具,也叫皮棒槌。打諢的滑稽戲由副末和副淨兩個角色扮演。演出中,副末手執磕瓜,向副淨髮問,兩人對答時,副末不斷用磕瓜擊地,以激發觀眾的興趣。李伯瑜這首小令,就是描寫磕瓜的製做、作用,並反映當時參軍戲演出的熱烈場景的。
“木胎氈襯要柔和”兩句,先寫磕瓜的如何製做。磕瓜用木質作胎模,外襯毛氈,為了使它柔軟渭和,還選擇最上等的軟皮革包裹。可見它是演出者喜用的道具,其製做十分講究。
“手內無他煞難過”三句,繼寫磕瓜的作用。“煞難過”三字,逼真地刻劃了副末的滑稽演出,非用此道具不可。有了它,能激發演出感情,向副淨連連發問,恐怕連天下最好的淨角也難應付。作者通過誇張的烘托,把磕瓜的作用充分地表示出來。
最後三句,寫當時參軍戲用磕瓜演出的熱烈場景。“兀的般砌末”,指搽大白臉的副末,演出時用上這般好的磕瓜道具,就能連連擊地,向副淨咄咄逼問,幽默緊張,從而引起了觀眾廣泛的笑聲。
這首小令雖然簡短,但狀物細膩,敘述生動潑辣,情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作者能用準確、洗鍊的詞語抓住描述對象的關節,充分體現事物與人物的基本特徵。例如“手內無他煞難過”一句,既寫了磕瓜的用處,又刻劃了副末用它演出的急切心情,可謂一矢雙的,詞約事豐。二是小令的語言富有元散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特色。它多用民間口語,具有自然純樸的基調,又講究提煉加工,具有曲詞文學的格律韻味,切合雅俗共賞的讀者心理。
作者簡介
李伯瑜,生平不祥。元初王鶚序姬志真(號知常真人)《雲山集》有云:“公元1250年(庚戌)五月,與友人李伯瑜相會。話舊之餘,李出知常先生文集一編,將以版行垂世。”可知為金末遼初人。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更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