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後,這種舞蹈形式又流傳回來,人們習慣叫它"小拉舞"。
至於因何而得此名,則無從知曉。一些"小拉舞"的愛好者猜測,這可能與跳舞者拉手起舞有關。
漢代有舞、宋代有圖,據稱,還有一幅描寫"踏歌舞"舞蹈場面的宋代圖畫收藏在美國紐約一家博物館裡。
“南京小拉舞”起先在南京的一些酒吧流行起來,之後開始走向街道里弄,進而傳遍大庭廣眾。其動作自由、沒有約束,能充分體現出個性,而且不同水平的人都有創造發揮的餘地,可自編花樣,配樂也很隨便,如《南泥灣》、《好漢歌》、《小兒郎》、《我是女生》等樂曲都可作為舞曲,因而很容易普及。
換位
《南京小拉舞》的基本步組合是“踏點、踏點、點踏”六點組合,口訣:踏點、踏點、點踏。其中,踏,是全腳掌落地;點,是用前腳掌或腳尖點地。男步起左腳,女步起右腳。步速是勻速(沒有快慢步);步距是“走出腳位就行”(步距不能大);腳步的運動方向是前後運動。歸納起來就是:步速、步距、運步方向,步法三要素。
換位,是《南京小拉舞》最基礎的做花形式,舞蹈者二人通過不同的換位方式,就做出了不同的小拉舞花色。用規範的舞蹈藝術創作術語來說,就是:用不同的換位方式來構成不同的舞語辭彙(通常簡稱為“舞匯”)。換位時,腳型上有方向的變化。腳的內側向外的形態叫切步,腳的內側向里的形態叫扣步。練習小拉舞換位時,是切步換過去,扣步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