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戰士

《小戰士》是讓.呂克.戈達爾導演,安娜.卡利娜等主演的一部戰爭片。上映時間1963年。

基本信息

電影介紹

1958年,法國必須面對阿爾及尼亞戰爭,布魯諾.福雷斯特頓,一個逃兵在瑞士為一個極右小團伙工作,他的朋友懷疑他參加了雙重遊戲,為了考驗他,他們派他去暗殺一個瑞士電台的記者.

影片評價

在看這部爭議很大的1960年的戈達爾作品前,在新聞聯播中聽到兩則訊息--莫斯科爆炸案嫌疑人被抓獲、雅加達爆炸案也已經確定了嫌疑犯。看來,恐怖活動真的離每個人都很近。

電影中,我們一直都是看著當權階級如何戰勝企圖顛覆秩序的恐怖分子,而真正描寫恐怖分子內心世界的太少了,或許因為這種描繪太難太不可行,記憶中的只有尼爾.喬丹的“哭泣遊戲”“菲爾.科林斯”、好萊塢的“勇闖奪命島”以及這一部新浪潮大師戈達爾的“小戰士”。

在這些深度描寫恐怖分子心理的電影中,不可避免的會對恐怖分子有不同程度上的美化,或許還會引起觀眾的同情和對政權意識形態宣傳的質疑。戈達爾1960年的這部作品就是因為這些敏感原因在法國禁演4年,在美國禁演6年.如今,在國際反恐的大氣候下,這部片子無疑也具有重要意義

或許在全世界那么多的有理想的恐怖分子中總有一部分有著如片中布魯諾那樣尷尬的處境吧.我們無從了解恐怖分子的生活以及心裡,也不能確信戈達爾描寫的布魯諾是不是那一部分恐怖分子的真實狀況.借用片中布魯諾所說"照片是真實,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實",這是戈達爾一貫信奉的,可我們卻無法了解恐怖分子的生活真相以及內心真實.更不知道他們從事這樣的事業是因為真正的理想還是不得不的困境,正如片中布魯諾對維羅尼卡反覆強調著有比理想更重要的東西,而且還有好多。

影像上最大膽的革命者戈達爾在這部片中最具顛覆意義的出現在PLN(大概是阿拉伯人的組織)嚴刑拷問布魯諾那一段,布魯諾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嘴硬,並不是為了理想,是為了面子嗎?他自己並不知道.這讓我想到許多時候自己很固執,明明知道自己是錯的,不屈服不改變對自己甚至對大局不利,可自己還是在堅持."立場"的軟化是如此之難,而造成這種局面更多的來自於信念以外的東西。

此外,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在布魯諾的每一次對話中,戈達爾都恣意的加入暗示主人公心裡發展的大量畫外音,鏡頭也總是移向與表現場景無關的景物.布魯諾對維羅尼卡敘述什麼時間適合聽誰的音樂,"貝多芬因為凝重適合深夜,海頓則適合清早..."

我在想,半島電視台有著那么得天獨厚的採訪條件,他們能否也做過真正意義上的"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實"呢?

世界電影的偉大試驗家,新浪潮的帶頭人戈達爾1930年12月3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長大後回到巴黎。他大學時攻讀的是人種學。戈達爾自小對電影就有狂熱的興趣,1950年,他進入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開始從事專職影評。隨後的十年間裡,他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研究和觀看了大量各種類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電影素養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嘗試導演了五部短片。

1959年,在特呂福的幫助下,29歲的戈達爾導演了第一部長故事片《精疲力盡》並一舉成名。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盡》、《卡賓槍手》、《瘋狂的比埃羅》等。

1961年,他與安娜卡莉娜結婚,而高達也拍了一連串由安娜卡莉娜主演的影片。但這對出色的銀色夫妻,卻在1964年離婚,不過之後二人仍保持在電影上合作的關係。

自1967年拍攝《中國姑娘》以來,特別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之後,戈達爾與當時法國學生運動領導人讓_比埃·高蘭組織了“維爾托夫小組”,聲稱他信奉蘇聯早期“電影眼睛派”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的理論,要用影片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同時,“為了攝製革命電影,首先應該對電影進行革命”。戈達爾和它的小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東風》、《義大利的鬥爭》、《直至勝利》、以及《一切順利》。

70年代,戈達爾曾遭遇車禍,一度中斷拍片,移居瑞士。直到1980年才重又回法國拍攝故事片,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門》、《新浪潮》等。

1959年《精疲力盡》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

1962年《隨心所欲》威尼斯影展審查員特別獎

1965年《阿爾伐城》則是贏得柏城影展金熊獎

1983年《芳名卡門》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