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一級戰鬥英雄”燕秀峰為原型,講述的是了在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白洋淀邊一個小水莊子裡,有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叫張嘎,他熱愛八路軍,八路軍也很喜歡他,住在他家裡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老鍾叔,常常講英雄故事給他聽。殘暴的敵人,在一次襲擊中殺死了嘎子的奶奶,不光如此,嘎子最敬佩的八路軍偵察連長老鍾叔又被鬼子抓走了,嘎子真是恨死敵人啦!他懷著為老祖母報仇和救老鍾叔的決心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排長羅金保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
在一次戰鬥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支手槍,偷偷把槍藏進老鴰窩裡,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傷未痊癒,就偷偷離開養傷的老鄉家在歸隊的途中被捕。當敵人拷問時,他英勇反抗,堅強不屈。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發揮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終裡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鬥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鴰窩裡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交公,隊長則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嘎子心滿意足,便將自己珍愛的木製小手槍送給了好朋友胖墩。
創作背景
1956年12月,我收到中辦和中國作協黨組的信,信中提了6個問題,包括丁玲是否在文研所搞個人崇拜,是否搞過一本書主義等。我寫了一封實事求是的回信。因為這封信的客觀,為丁玲翻案起到一定的作用。1957年反右時,“為丁玲翻案”成了我的“罪名”,我成了右派。
鬥了我三四個月之後,沒什麼可斗的了,他們讓我閉門思過,不給任何任務,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人理我,這時候我自己在屋子裡苦悶地思想鬥爭,我13歲參加八路軍,13歲入黨,在部隊表現很好,在黨的機密部門工作,是對黨非常可靠的骨幹人物。我寫了一封實事求是的信,怎么就成了右派?我雖然已經做了檢查,但內心裡接受不了。怎么想怎么接受不了,怎么想怎么冤枉。我怎么會反黨?反倒了我去哪裡呢?我在黨的部隊里長大,在黨的部隊成人,忽然成了右派,我的神經有點錯亂,見了我的小孩,覺得我是討債鬼。我懷疑自己瘋了,我嚇壞了,我覺得瘋了還不如死掉。我想,得有個法子來救自己。
當時找不出法子。我看了一大堆書,看了12本莎士比亞戲劇集,看完合上書本想總結一下有什麼收穫,但是一條也想不起來。我想劇本的具體情節,一點兒也想不出來。不能讀書,不能出門,不能看戲,沒有出路。怎么救自己?這時我忽然想起自己看過一本蘇聯版的心理學書,說人在遇到巨大挫折時,如果不好好控制,會走上危險的道路,有可能產生精神分裂症。有什麼法子治?書里提了八個字我記住了:集中精力,轉移方向。
不想自己受冤枉的事情,最有效的法子是創作。我當時發表了一部長篇《平原烈火》,裡面有個小人物,在《平原烈火》里開頭部分挺活躍,後來沒有機會表現他,作品就結束了,這成了我的遺憾。這個人物成了後來的嘎子。
我對自己的個性不滿意,比較呆板,不活潑,我不喜歡這種性格,我喜歡的性格就是嘎子的性格。於是我想這輩子碰到了哪些嘎子,想一條在桌子上記一條,嘎人嘎事記了很長的單子,哪些是幼稚的,哪些是進步的,哪些是成熟的,把嘎子放在戰爭環境中進行排列調整,嘎子的形象在我腦子裡活蹦亂跳,後來寫成了《小兵張嘎》。
作品鑑賞
由遠而近傳來一路子急跑聲。老奶奶吃了一驚,一針扎在手上。只見單布門帘往裡一鼓,從底下冒出個孩子的頭來:“奶奶!奶奶!一條長蟲轉磚堆,轉了磚堆鑽磚堆。——你說說,你說得上來嗎?”
真叫人哭笑不得。老奶奶一面瞪著他,一面揉著胸口,好半晌,才喘口氣說:“小祖宗,你把奶奶給嚇煞了;越說不叫你跑,怎么更跑歡了?”一句話提醒了那個小傢伙,身子往下一蹲,腦袋歪在炕沿上,恍若犯了大錯似的,咪嘻咪嘻地笑了起來。在那月牙兒似的一對小眼裡,兩道挺逗人的光芒閃跳著。
這就是老奶奶心上的紅燈,眼裡的明珠,她的全部希望和寶貝,她的孫子——張嘎子。眼下,他的年紀才只十三歲。
老奶奶沒有兒,兒子在七七事變那年給鬼子打死了;張嘎子沒有媽,媽在他五歲那年病死了。老奶奶只有這個孫子,孫子也只有這個老奶奶。老奶奶已是近七十的年紀,就靠半坑葦子一雙手,織些席,紡點線,把自己的殘年當做一把土,一心只要培育這棵小苗苗長大。喜卻喜這孩子不但吃得苦,耐得寒,而且伶俐懂事,性情活潑,生得來一副寬亮心腸,成日價除了幫著老奶奶刷鍋洗碗,拾柴火,破眉子。,還蹦蹦跳跳,嘻嘻哈哈,伺候老奶奶開心逗樂。老奶奶縱有千種愁腸,萬般苦悶,也給他鬧散了,趕光了,直把個孤苦冷清的門戶兒,翻做個火爐般溫暖的小家庭。
當然,這大半說的是以前的情形。自從“五一大掃蕩”那股子腥風血雨一來,家家戶戶屋翻宅亂,狗跳雞飛,血跟著刀,刀又隨著火,老奶奶帶著小嘎子,東奔西逃,團團打轉,直冒了三個死兒,才險險乎脫過這場大難。嚇得老奶奶死去活來,終究得下一個氣喘心跳的病根兒。
然而就在這場大風暴中,老奶奶卻和八路軍結下了生死之緣。一來是她老人家心腸火熱,赤膽忠心;二來這兩間小草房正處在村沿上,地方背,不惹眼,進出方便。於是就常有工作幹部和傷病員來家裡隱蔽。他們晝伏夜動,黑去黑來;來時吃喝住宿,去時一陣清風。雖有時連模樣兒還未看清,一閃便又走了,可她單憑那顆受過萬千折磨的心就能知道:這都是些世界上最好的人。他們為國為民流血犧牲,哪怕刀戳在胸口上,眉頭兒也不曾皺過一皺。他們在敵人面前像一個鐵人兒,可對她這個窮老婆子,卻親媽一樣待承,生母一樣伺候。有哪個風燭殘年的孤苦老人,曾享有過驟然增添這么多孩子的歡樂啊!
張嘎子的樂趣,可比他奶奶的還要來得大。那日日夜夜從來過往的工作人員,個個是他的朋友,而又個個是英雄。誰能有這么多的英雄朋友,又能知道那么多的秘密呢?東莊上的崗樓給火燒了,誰知道是怎么燒的?西淀里的據點給摸進去了,誰知道是哪一部分?城裡的漢奸半夜裡丟了腦袋,誰幹的?鬼子的小火輪兒在淀里沉了底,怎么打的?還有,娶媳婦的花轎忽然打了鬼子的伏擊啦,算卦的先生砸了鬼子的汽船啦,用笤帚疙瘩就下了“白脖”的槍啦……這一切誰能知道?可是,張嘎子知道!他整宿整夜地聽著這些故事,那顆小小的心靈,曾有多少次飛進那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去啊!就這樣,一批人來了,又一批人去了,張嘎子既有永遠交不完的朋友,又有永遠聽不完的故事,這些故事又是那么的神奇驚險,趣味橫生。他夜間把這些故事聽完,白天就悄悄去轉述給同村的小夥伴們。小夥伴們在他面前樂得跳腳,他的快樂也因此更加了十倍。以至使得他一天沒有八路叔叔在家,便會失魂落魄,沒法子排遣那空漠的日月了。
作品影響
徐光耀深受鼓舞,又將電影劇本《小兵張嘎》寄給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崔嵬。1963年,該電影攝製完成並在全國公映,引起了很大轟動,成為陪伴著幾代人成長的紅色經典影片之一。2005年,隨著22集同名電視連續劇以及同名卡通片的相繼播出,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了一股“小兵張嘎”熱。這無疑進一步擴大了小說原著的影響力,使它煥發出穿越時空的恆久藝術魅力。
出版信息
轉眼到了1961年秋,徐光耀的右派分子帽子已被摘掉。這一天,他偶遇前來保定組稿的《河北文藝》編輯張慶田,便拿出了《小兵張嘎》小說稿。張編輯將小說稿帶回雜誌社後,很快就把它安排發表在《河北文藝》11、12月的合刊號上。次年年初,《小兵張嘎》單行本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隆重推出;同時,該小說又被《北京晚報》連載。1963年末,《小兵張嘎》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改編為同名連環畫出版發行,後又多次再版或被其他出版社改編髮行。
作者簡介
徐光耀,生於1925年2月,筆名越風,河北雄縣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5年起,做隨軍記者和軍報編輯。1947年在解放區的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插班學習八個月。1950年入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1953年初畢業,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3年至1956年曾帶軍職以作家身份回故鄉搞初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開除黨籍、軍籍,剝奪軍銜,降職降薪,來到河北保定進了農場勞動改造,過著相當鬱悶的日子。而正是在保定,《小兵張嘎》誕生了。1958年寫成中篇小說《小兵張嘎》和同名電影文學劇本,小說曾被譯成英、印、地、蒙薩、德、泰、阿拉伯、朝、塞爾維亞等文字,電影《小兵張嘎》出色地塑造了一個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愛國少年張嘎子的人物形象,深受影視界內外的好評,影片公映後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小說和電影分別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
1959年後,在保定市文聯工作,1981年調河北省文聯,1983年至1986年任黨組書記,是中國文聯第四、五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出版的著作還有長篇小說《平原烈火》,短篇小說集《樹明和鶯花》、《望日蓮》和小說集《徐光耀小說選》等作品。因他崇尚生活本身的質樸美,所以塑造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