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學式教學模式

導學式教學模式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的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教學的每個環節和過程都有具體的做法和目的,只要我們認真去理解、把握其教學思想,不要使這種模式程式化、教條化,而能創造性的根據學科特點及課型、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預設,靈活運用好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並能充分運用好教學資源,課堂上能以“學”定“教”,以“學”定“導”,就一定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導學式教學模式對新授課教學比複習課教學更有效,對理科教學比文科教學更有效,只有我們在借鑑的基礎上更好的去完善、補充它,就能發揮出它更大效益。

基本概念

導學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導為主線,學為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漸進自主學習的模式。其源於“啟發式”教學模式,但與“啟發式”教學模式相比,其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思考、求知、探究、套用、創新,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基本思想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直接向學生轉述知識,而是組織引導學生自學求知。它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上,把教師的職能重心從“授”轉移到“導”上,把教學目標的重心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能力培養、智力開發上,它把教師在課堂上的職能行為界定為主要是“導”,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行為規範為主要是自學。這正好與新課程中教與學要求相吻合;教師從認知的權威到平等的參與課堂教學,從知識的傳遞者變成學生學習促進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理論基礎

該模式是在教師己經認識和掌握了教學規律的基礎,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採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導學式”教學法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教師“導”,學生“學”,“導”為主體 ,“學”為主線,把講授、自學、討論、談話、練習等各種形式與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對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有創造精神的人,無疑是大有益處,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和思維規律的。

實現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回歸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使學生想學、能學、會學、願學,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獲取終身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敢於標新立異,不迷信教師,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一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師的“導”必須真正建立在學生“學”的基礎上,以“學”定“導”,為“學”而“導”,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以“主導”代替“主體”的課堂教學現狀。

基本程式

“有效自學——精講互動——總結拓展----當堂訓練” 四個程式
一、有效自學
其程式是:教師展示自學提綱(目標、要求、方法、時間)———自學思考題(教材中可以找到、感知到的)———學生高效自學(動手、動腦)———教師巡視、答疑(最大限度發現學生中的的問題,及時補差)
首先,為師者要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自學目標。目標的設定至少要注意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要具體,不能抽象,以學生一看就明白為度。二是要重基礎。因為是自學,所以要以學業能自主達成為度,切不可人為地提高標準。三是小而少,小是指學習目標不要太大,太大就顯得空洞;少是指目標不易過多,要把重心放在知識和能力上,至於情感目標是融合在教學全過程之中的,是教師教學藝術上的問題。學生知曉否是次要的,只要授課者對此有所把握,情感也就自然滲透到其中了,所謂教育即影響也就是這個道德理。
其次是自學內容的設定。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預習內容應以“問題”形式出現,即讓學生能夠明白預習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有了具體問題,學生的預習才會有的放矢。但只有問題還是不行的,還要有具體的“方法提示”。這既是“導學”的一個重要體現所在,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面,唯長期辛苦的訓練,才能成為使然;三是問題的設計更多的要關注基礎,但也要有梯度,即一定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預習中,讓每個學生都能有因預習有不同程度的喜悅之情。梯度,即層次性,重基礎,但不是說涉及到欲教學的內容的重點、難點、生髮點、拓展點等應可以讓學生進行嘗試;我們首先要相信學生,再者這樣設計也為了便於老師了解學情,知道哪些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哪些問題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這也為下一步驟“師生互動”提供教學資源。第三是設計的問題不易過多且要靈活。過多,大部分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過於死板,學生沒了興致,效果也不會很好。如學科不同,設計的內容也應各異。四是應該有個預習檢驗。檢驗的方式很多,千萬不要認為檢驗就是“小型考試”,學科不同,檢驗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這需要老師們創造性的開展,但此環節不能少,因為這樣做也是為更好地了解“學情”。把握不好睏惑,互動必然是平淡的、蒼白的。
二、精講互動
其程式是:教師展示討論提綱、題目(自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討論、質疑(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板演改錯等)———教師多元評價
精講互動是建立在有效自學的基礎上的,是有效自學的繼續和升華,是解惑釋疑,突破重難點的重要階段。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樹立學習自信的關鍵環節。“精講互動”,從字面上理解“精講”即教師對學生在整個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全面性困惑進行精要點撥,這個精要點撥主要解決學生在預習中的困惑,其次主要是從深層次挖掘教材的生髮點,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整個過程首先是:(1)生生互動(2)組組互動(3)師生互動。這個過程是有序的,緊張的,高效的互動。對於一個或幾個問題,一定做好分工。學習小組必須準確把握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明白解決問題的要求或規則,必要時小組內部亦要對問題進行分解,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互動的過程中來。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要把握“導”用在刀刃上,力求解決學生學習的困惑,突破難點,解放學生大腦,多種形式展示學生個性思維,把教學的層次推向更高,確保每一個學生有收穫、都能進步,都能夠感到自己在學習中成長的快樂。這個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首先應關注學生獨立意識、合作能力的培養;
2、在關鍵問題上,要注意巧妙套用啟發式教學,切實把教師的主導性發揮出來,以保障學生主體性的形成;
3、所有的互動都應是任務明確,方法具體,分工合理的;
4、建立好良好的師生關係,堅持正面表揚和激勵。
三、總結拓展
其程式是:教師構建知識系統———思考延伸(培優)[進一步提出研究的課題或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課後自學解決,為下節新課作準備]
1.總結階段是教師對已有的知識進行組織、加工、疏導,將複雜多樣的知識歸納成序,成為系統,便於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識系統。
2.學生在上述自學、討論過程中獲取知識是不斷穿插進行的,比較零散。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反饋信息,運用綱要圖表(提綱挈領式、表格式、結構式等)進行總結串講,著重講解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以及學生共同感到困難的問題,把知識概念化、條理化和系統化,有助於學生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系統地組織、加工、編碼,使之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之中,達到全面、深刻、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目的。
3、拓展創新階段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準確的再現和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評價具體實際問題,培養套用知識和初步提升能力的過程。
4.研究的題目主要由套用、創造等高能力層次的各類題目組成,進行解答。學生通過自己組織材料,套用已學過的有關知識,分析和研究這些具體的問題,這樣靈活套用理論知識於社會實踐,既加深和豐富了原有知識,又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
5.在這個階段中,教師主要是創造條件,及時幫助學生,提供發現的線索和依據,並引導鼓勵他們的探索精神與活動,使學生順利地開展發散性認識活動,有利於學生個性優良品質的形成和創造思維的發展,符合時代的要求。
6.本階段還可延伸到第二課堂中去,通過野外觀察,實際操作,選寫小論文等,可以發掘優秀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冒尖”,培養創造型人才(培優)。
四、當課訓練
當堂訓練是在前面三個步驟上進行的,是根據“遺忘”的一般規律提出的,當課訓練就是即時鞏固所學的知識,儘可能讓較短的時間內掌握知識。訓練的方式要根據學科的特點靈活進行,比如:文科的可能是背誦、聽寫、寫片斷、測驗。理科可能是具體題目的演練。訓練的時間也應是有彈性的,時間的長短根據學情決定,也許是10分鐘,也許是30分鐘。訓練的密度一般由學習內容決定,不一定每節課都要進行訓練,但學習完某一部分內容(或某個專題)一定要訓練,這也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減輕課業負擔的重要方面。

作用

導學式教學法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通過激、思、疑、辯、理、 練過程)中以 “觀察、讀、聽、說、寫”五種方式體現出“學”,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依靠“聽”單一方式獲取知識信息的模式,形成了同一信息從“口、耳、眼、手、腦”等多渠道結合強烈刺激記憶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有效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去,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實踐,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實現了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習的情趣,開發了自己的智力,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具體操作

第一步,課前複習 ,即“復”。根據記憶規律知識應隔一段時間就進行複習鞏固 。一上課老師對上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簡短提問,或根據學生己知知識創設意境,引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第二步,提出問題,即“導”。 新編教材風格活潑具有可讀性, 但對於一個新課題 ,讀什麼?怎樣讀?讀到什麼程度? 學生並不清楚,而且學生讀書往往易犯兩個毛病: 一是:走馬觀花, 淺嘗輒止 。二是:無疑可生,似乎無師自通。 怎樣克服這兩種毛病呢 ?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當好導遊小姐的角色 。我們通常在備課時,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知識點 ,設計一些具有明確目的性、知識階梯性的“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 ,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內容 ,激發學生髮揮智力潛力,循序漸進地探索問題的答案。老師應在開學初就把全書的重難點編成自學提綱發給學生 。一旦老師把本節課要講的知識結構、知識重難點告訴了學生 ,學生就有了學習的目標和興趣。
第三步,學生自學,即“學 ”。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學生自學是關鍵 ,自學是內因,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學生的認知是任何高明的老師都無法替代的。 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依靠他們的心理活動,極積思考自覺探索,動手動腦自我獲取知識。 學生採用符號圈點法,即“勾”“畫”“圈”“點”法。 要求學生用不同的符號標記內容及掌握知識的程度。 在學生自學時 ,老師有兩個任務: 一是指導學法 ,如時間的分配,記憶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角度、哪些知識自己獨立完成、哪些需要討論等 。二是掌握學生自學情況, 老師置身於學生中巡迴檢查、個別輔導,通過學生的自學情況和個別詢問,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備講解時有的放矢。
第四步,學生討論,即“論”。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疑題可以通過互相交流討論,得到答案。討論的方式有多種:可以是同座位的兩人,或前後四人為一組,也可以是小組、全班討論,還可以是設立正反兩方觀點的爭論。教師應有意識、有準備地設定問題,將討論引向深入。既要防止討論過於簡單,出現眾口一聲的場面;又要防止問題過於深奧,出現無言應答的冷場。討論可以挖掘學生的發散思維,打開學生的想像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自我培養和鍛鍊。
第五步,教師講解,即“講 ”。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疑點迫切需要老師精講點撥。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精講時要注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緊扣熱點、清除思維障礙、 側重聯繫等幾個問題。 老師講的正是學生所要聽的,這樣學生才會感到“解渴”。
任何知識都處在特點的體系中,並與體系中的其它知識密切聯繫。 教師在講的過程中套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知識問內在的聯繫, 把知識納入整個體系中, 掌握它在整體中的地位作用 ,使所學知識融為一體逐步系統化, 這樣既促進學習,又便於記憶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學生的聽講是有目的的聽講, 接受教師具體指導,並將自己在自學中獲得的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教師講解的內容相對照,改錯、補漏、加深、提高。
第六步,鞏固知識,即“練”。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題,習題應源於教材,又要活於、高於教材,既要履蓋知識點,又要突出重點。要體現啟發性、針對性、多樣性和系統性。練習的形式要活潑多樣:從題型上,要有選擇、判斷分析、理解說明等;從學生回答方式上分,要有口答、筆答、個別回答、集體回答、競答、抽籤回答等。 練能使教師及時地獲得信息反饋,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和進展程式, 發現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然後及時補救。
“導學”教學模式的以上六步,在時間上可分配為:第一步、第二步共約5分鐘,是良好課堂的基礎。第三步、第四步共約20分鐘,是課堂質量的關鍵。第五步約10分鐘,是良好課堂質量的保證。第六步約10分鐘,是課堂質量的檢驗。這六步驟緊密聯繫、自然過渡、環環相扣。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我們認為: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獲取知識,培養獨立學習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和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裡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並能夠在科學的學習中培養良好的學風和思想品質。採用這種課堂教學結構形式,對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發智力,發展能力,提高課堂效果等都具有較好的作用,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當然,由於探索這種課堂結構形式才剛剛起步,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