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即上襦下裙式。宋蘇轍《蠶麥》詩:“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襦裙對襟襦裙為襦裙的一類,其上襦為直領,衣襟呈對稱狀,故稱對襟襦裙。
特色

製作

可用片幅拼接,即梯形片布的拼合。
可用打褶或將以上兩者結合,從出土實物看,打褶或片幅加打褶的較多。
下裙的腰圍
一般為穿著者的1.5-2倍腰圍,下裙沿為2倍以上腰。
襦裙的腰帶
襦裙用布帶或宮絛束腰,無如深衣的腰封的樣式。
歷史發展

襦裙始於戰國時期。魏晉時期裙腰曰高,上衣曰短,衣袖曰窄;後來又走向另一極端,衣袖加闊到二三尺。隋代,上襦又時興小袖。唐代初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長裙,但盛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又轉向闊大拖遝。裙的式樣用四幅連線縫合而成,上窄下寬,下垂至地,不施邊緣。裙腰用絹條,兩端縫有系帶。朝鮮族女子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為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
穿著風俗
襦:短上衣,一般長不過膝。袖子:襦的袖子一般較長,窄。
對襟:則多配以訶子或抹胸。
腰帶:用絲或革製成,起固定作用。
宮絛:以絲帶編成,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
裙:從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種顏色及繁多的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