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音樂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9月1日)
叢書名: 中國音樂學院叢書
平裝: 214頁
開本: 16開
ISBN: 7806674888
條形碼: 9787806674888
尺寸: 23.4 x 16.6 x 1.8 cm
重量: 340 g
作者簡介
董維松(1930 — )河北黃驊人,中國傳統音樂學家,戲曲音樂學家,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會顧問。《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委。1945年8月參加革命,在解放軍文工團從事音樂工作多年。1959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先後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曾任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暨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等職,出版有河北梆子《蝴蝶杯》、漢劇《宇宙鋒》、《民族音樂學譯文集》(合編)等專著。發表論文20餘篇。從事戲曲音樂教學40餘年,編寫教材20餘部,計20餘萬字,並指導碩士研究生數名。
內容簡介
本論文集輯錄之文,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中國傳統音樂學方面的論述;第二部分主要是戲曲音樂研究方面的論述;第三部分是關於民族音樂形態學方面的論述。在這三部分內容中,有以下新的觀點。
第一,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並從社會學角度提出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新分類法,即“四類分類法”。
第二,為了更清晰地界定中國傳統音樂在中國音樂中的位置,對中國音樂亦進行了分類,即“中國音樂五大類”分類法。
第三,提出了“中國傳統音樂學”這一學科概念,以科“樂種學”、“戲曲音樂學”等分支學科的概念。
第四,在戲曲音樂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程式分析法”這一定量標準的分析方法。
第五,在民族音樂形態學的研究中,提出了“程式性與非程式性”的分析方法。
第六,明確提出並論證了中國民族音樂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三部性特徵。
第七,從律學角度對西北民間音樂中普遍存在的“苦音”音階現象進行了再論證,指出這一音階的確切音高並非所謂的四分之三間(中立音),並針對這一音高設計了相應的標誌符號。
目錄
自序
一、關於中國傳統音樂及其分類問題
二、中國傳統音樂學與樂種學問題及分類方法
三、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中的二元學術觀
四、關於中國傳統音樂及其教學問題
五、樂種與樂種學芻議
六、試談戲曲音樂學問題
七、簡論戲曲音樂
八、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中看戲曲音樂
九、戲曲“聲腔”縱橫談
十、表現革命時代的新音調——談京劇劇唱腔的革新
十一、時代精神和劇種特色
十二、漢劇《宇宙鋒》音樂分析
十三、談評劇《黑頭與四大名旦》的音樂創作
十四、民族音樂結構形態中的程式與非程式性
十五、戲曲聲腔的程式分析及方法
十六、京劇二黃腔腔句的基本句型與變格句型
十七、論民族音樂中的三部性結構
十八、從音樂發展邏輯看《八板》的結構
十九、民族音樂形態研究中名稱、概念的規範問題
二十、從律學的角度再談“苦音”的音階及其調式
二十一、五聲性旋法與“苦音”宮調的“游移性”
二十二、還是“之調式”和“為調式”的問題
二十三、對中國傳統音樂特有音高標記的構想
二十四、新民歌創作及其他
附錄 我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思考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