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
鹹和中(326—331年)移尋陽縣至今九江西,而移郡治至柴桑縣(今九江西南)。後將尋陽縣併入柴桑。南朝梁末移郡治至柴桑之湓口城(即今九江)。隋改柴桑縣為尋陽,治湓口城,即今九江市。唐改為潯陽。唐潯陽郡即江州,曾稱九江郡。長江以南!
典故
“江州在山北二十里,本在大江之北,尋水之陽,因名尋陽。” (《陳舜俞廬山記》)
【相關記載】《史記·孝武本紀》:“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琅邪,並海上。”
漢尋陽在今湖北武穴東南龍坪鎮。東晉以今九江、廣濟間長江兩岸地置尋陽郡,即以尋陽為治所。
鹹和中(326—331年)移尋陽縣至今九江西,而移郡治至柴桑縣(今九江西南)。後將尋陽縣併入柴桑。南朝梁末移郡治至柴桑之湓口城(即今九江)。隋改柴桑縣為尋陽,治湓口城,即今九江市。唐改為潯陽。唐潯陽郡即江州,曾稱九江郡。長江以南!
“江州在山北二十里,本在大江之北,尋水之陽,因名尋陽。” (《陳舜俞廬山記》)
【相關記載】《史記·孝武本紀》:“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琅邪,並海上。”
饒州是歷史地名。饒州,因“山有林麓之利,澤有蒲魚之饒”而得州名。春秋為楚番邑(古讀PóYì),隋平陳後置饒州,州治為今鄱陽縣,地處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有“...
建制沿革 饒州人文 歷史記載尋陽縣,為歷史古縣,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置尋陽縣,縣治約在(今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蔡山附近的古城村一帶)。尋陽縣面積為7938平方公里,包括今...
簡介 發展潯陽,今江西省第二大城市九江市的古稱,因古時流經此處的長江一段被稱為潯陽江,而縣治在長江之北,即潯水之陽而得名,後長江改道,縣治變為江南,原九江郡分為江...
歷史沿革 歷史典故 潯陽史料 南新蔡郡 九江潯陽,即潯城、潯陽城,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稱,因古時流經此處的長江一段被稱為潯陽江,而古代縣治在長江之北,即潯水之陽而得名。 後長江改道,縣治變為江南,原...
城市介紹 歷史沿革 歷史典故 潯陽史料 南新蔡郡平陽,古代地名,一說古帝堯所都,今山西臨汾市,春秋晉羊舌氏邑,另一說春秋魯邑,在山東新泰縣西北。
歷代平陽 考古成果滍陽鎮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市區西部,緊臨新城區。在西周和春秋時期,滍陽是應國國都的所在地。 據傳說,應國早在黃帝時期已是一個強大的部族,叫應龍氏,大概由東...
概況 沿革 關於滍陽 歷史文明 建築風格瀋陽小西門又叫外攘門,是當年奉天主城門。清初奉天城有九座城門,常走的是八個,另一個是保留的明代鎮邊門(人稱“九門”)。
瀋陽小西門 衡陽小西門 長沙小西門 昆明小西門 北京小西門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郡以境內丹陽縣(治今安徽當塗丹陽鎮)而名。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西晉太康二年(281年)郡治移...
簡介 詩詞中的丹陽資源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越城嶺山脈腹地,是廣西的北大門,屬桂林市管轄。境內有華南第一高峰貓兒山,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發源地之一。資源縣東西橫距6...
縣城歷史 地理位置 地區資源 縣城區劃 縣城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