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中國”: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

尋根“中國”: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

《尋根"中國":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內容簡介:遠在七千年前,華夏先民就根據對天象的觀察,認定北極星是“天之中”,進而形成了北極星崇拜,形成了影響中國上下五千年的中央崇拜和中心主義;“中國”,是華夏民族與生俱來的文化胎記,中央崇拜和中心主義讓華夏先民形成了世界上獨有的“擇天下之中而立國”的建國理論,再根據這一建國理論發現了“地之中”,在“地之中”建立的國家就叫做“中國”。“中國”至少已經叫了五千年。而“擇天下之中而立國”的建國理論,就注定了“中國”之道就是天下一家之道,“中國”注定是天下最大的國家,“中國”精神注定是大國精神,“中國”之道注定是大國崛起之道。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尋根"中國":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中國”的涵義究竟是什麼?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作者通過近三十年的思考,最後發現北極星崇拜催生古“中國”文明。北極星崇拜催生古“中國”文明。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曾經盛行著北極星崇拜。北極星就是中國人的上帝,並由此產生了影響中國幾千年的中央崇拜和中心主義,形成了獨特的以大一統為主要特徵的“中國”文明。
古“中國”是原始宗教盛行的國度。由北極星崇拜催生的“中國”式宗教最終成為華夏大地主導宗教,“中國”式宗教催生了“中國”的建國理論。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中國就出現了“擇天下之中而立國”的“中國”式建國理論。
“中國”是先民在大地上拷貝“天國”建立起來的。先有了天上的以北極星為中心的“中國”,而後才有了地上的“中國”,“中國”就是天下之中的國家。
先民建“中國”的目的是構建一個太平的天下。中國人建立“中國”,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最根本的是著眼於全天下,是為了維護天下的太平;“中國”,就是上帝的兒子替其老子維護天下太平,治理全天下的地方。因此,“中國”是全天下最神聖的地方,是全天下的中心和樞紐。
北極星崇拜催生了道家,儒家文化。無論是道家的《道德經》,還是儒家的五經,都瀰漫著濃郁的北極星崇拜色彩。儒家、道家文化的源頭都是北極星崇拜,都是基於對北極星居於天的中位不同的解讀發展起來的。北極星崇拜催生“中”的崇拜,形成影響中國幾千年的“中道”。

作者簡介

王長久,1963年生於黑龍江省賓縣。1989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先秦史專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讀研期間師從徐喜辰、詹子慶兩位導師鑽研甲骨、金文、音韻、訓詁,對十三經、諸子百家著作有深入研究。論文《生殖崇拜與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多位專家好評。畢業後一直在新聞單位工作,利用業餘時間繼續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歷時多年完成《尋根中國》一書。

圖書目錄

序章 發現解碼“中國”的鑰匙
上下五千年的遺憾
十大發現
解碼之路無窮盡
第一章 “中國"至少已叫了五千年
一、三千年前西周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
救“中國”的第一聲
關於“中國”最早的文獻記載
二、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的大事
三、甲骨文中為何沒有“中國”?
周朝人稱商朝為“中國”
商朝人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商”
四、最早的“中國”
黃帝建立的國家被稱作“中國”
堯、舜、禹治理的國家被稱作“中國”
夏朝亦被稱作“中國”
五、“中國”,兩千二百年前就非常流行
第二章 “中國”,擇天下之中而立的國
一、利瑪竇給中國人特製的世界地圖
二、天下最牛是“中國”
此“中國”非常國
發現遠古時代的“中國”建國理論
三、一根木竿立起來的“中國”
天下就是四海之內
地是平的,就應該有一個中心
“中國”式的“天下之中”
四、先民都說自己找到了“天下之中”
五、其實天下本無“中”
第三章 北極星指引“中國”
一、三代(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關注天空的中國民
靠天文知識生活的“中國民”
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中國”的根在天
三、天上“中國”在何處?
神聖的“天之中”
四、神聖的中央崇拜和中心主義
發現天的秩序
以天的秩序建立天下的秩序
第四章 華夏族源起“中國民”
一、華夏族源起“中國民”
“中國民”和“中國”密不可分
伏羲時代就有了“中國民”
敬仰上帝的“中國民”
“中國民”對應的“四方民
二、有容乃大的“中國民”
“移民”組成的“中國民”
三、“中國民”和“四方之民”的差異主要是文化
“中國民”和“四方民”的區別
重視文化傳承的“中國民”
用文化融合天下的“中國民”
第五章 “夏”就是“中國民”
一、夏朝之前就有了“夏族”
二、“夷夏之防”的核心是農耕文明和漁獵文明之分
三、周以後“夏”逐漸替代“中國民”
商朝未見把“中國”稱“夏”的記載
周人開始把“中國”稱“夏”、“華”、“華夏”
四、捍衛“中國”文化的華夏族
文化就是戰鬥力
堅守民族大義的“中國民”
五、漫長的“中國”化進程
第六章 “中國民”的信仰究竟是什麼
一、“假威鬼神”方有“中國”
“中國”是原始宗教發展的產物
二、中國人最早的上帝是太乙神
文化的起源來於宗教
太乙是北極星的神名
三、上帝是商代中國人的至上神
商代中國盛行上帝崇拜
商朝人的帝就是北極星神
四、天是周代以來中國人的至上神
把至上神稱作天是從周代開始的
現代中國人仍敬天
第七章 中國式“民主”的本意
一、“中國民”都是“天”生的
“中國民”自認是天神的子民
神聖的無性生殖
人都是“天民”
“中國民”又是“中”生的
二、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
人的不平等是天注定的
融合包容的認識
三,誰是中國人神聖的“主”?
天是人的最高主宰
敬天是原始宗教的核心
四、“中國民”“民主”的本意
最早的“民主”
第八章 “中國”姓“中”
一、“中國”的國父是誰?
伏羲是中華第一王
歷史悠久的伏羲台
二、發現“中國”的國策
“中國”的國策是“執中”
三、發現中國人的“中”字架
“中”字源於“中”字架
“中”字架與“中”有緣
四、沒有“執中”就沒有“中國”
……
第九章 統一非自秦始皇
第十章 帝國密碼
第十一章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第十二章 “中”,中國人的文化胎記
第十三章 “中國”精神的解讀
第十四章 一心中國夢

文摘

一、三代(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2007年5月1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鍾廳向師生們作了一個即席演講,其中講到:“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溫家寶希望學生們經常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
2007年9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題為《仰望星空》的詩作:“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聖潔!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那永恆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
這首詩後來被譜曲廣為傳唱。
歷史文獻證明,溫家寶的“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恰恰是中華民族的真實寫照。
關注天空的中國民
歷史文獻告訴我們,從那遙遠的古代開始,中華民族就一直是那酷愛仰望星空的民族。可以說,在四五千年前,華夏民族通過仰望星空學習到了許多的科學知識,而華夏民族最早發達起來的一門科學,就是天文學。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天文資料,受到各國天文學家的注意。就文獻數量來說,天文學僅次於農學和醫學,可與數學並列,是構成中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
我們發現,古“中國”之所以能夠貫穿古今,華夏民族之所以能夠崛起於世界的東方,之所以能夠綿延幾千年,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華夏民族是酷愛仰望天空的民族。
華夏先民為何喜歡仰望星空?原來,華夏先民認為天、地、人是一體的,星空是天象,反映的是天意;先民要發展農業,就要有曆法,曆法是仰望星空的成果。發展農業需要一個太平的天下,先民仰望星空,是要找到天道,要用天道平天下。
華夏先民酷愛仰望星空,是有文獻可查的。
一,在歷史文獻中,遠古時代的帝王、聖人都是精通天文的人。《周易》“大傳”說,早在遠古時代,最早在天下之中立國稱王的伏羲就“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中國人獲取知識之道就是“崇效天,卑法地”。《周易》“大傳”又說,“法象莫大乎天地”,“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通過“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華夏先民洞察天地之道,“是故知幽明之故”。
二,《尚書》“堯典”篇就說,帝堯治理天下的時代,就設立了“天官”:“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任務就是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變化,主要目的是通過觀察這類天象,掌握他們的規律性,用來確定四季,編制曆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堯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位天官在四個不同地點,觀察鳥星、火星、虛星、昴星出現在南方天空的時間,來判定一年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他們將一年定為“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三,史官源於天官,是中國出現最早的官職之一。而在遠古時代,史官的主要工作就是“仰以觀於天文”。篆書的“史”字由兩部分組成,就是“手”+“中”。這個“中”就是先民“仰以觀於天文”的儀器(後面我們會詳細加以介紹),又是先民尋找天下之中的儀器(八尺高的木竿子)。“史”的本義,就是手中拿著觀察天文儀器的天官。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他的祖先是天官。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的細化,史官才從天官分離出來。史官觀察天文的工作由天官來承擔,史官則專注於記載中央政府,特別是帝王的功過的工作,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見諸(《漢書·藝文志》)。
這個傳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過去說書的人一夸誰有學問往往會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見,上知天文是中國人有學問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在我們的印象中,遠古時代人們的天文知識應該相當有限,科學應該極其不發達,人們應該是生活在懵懂之中的。可讀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我們才發現這個感覺是大錯而特錯的。
歷史文獻表明,華夏先民是酷愛仰望天空的人,他們最原始的智慧,就產生於仰望天空的觀察收穫之中。
清代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有一個很精彩的總結,他說:“三代(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子畢’,戍卒之作也;‘龍星伏辰’,兒童之謠也。”
這裡所說的“七月流火”、“三星在戶”、“月離子畢”等都是《詩經》中的詩句,“龍星伏辰”見諸《左傳》“僖公五年”,都是先民仰望星空的術語。
這就是說,在夏朝、商朝、周朝乃至三代以前的遠古時代,我們中國民的天文知識就是非常普及的,當時的中國人,從農夫到婦人,從成卒到兒童,幾乎是人人都知道天文。
那是不是這樣呢?清代大學者顧炎武的話是否有誇張之嫌呢?讀了《詩經》,這些問題就會蕩然無存。
從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確實感到,華夏的祖先真的像那達爾文似的,是自然的觀察者。他們觀察自然,觀察夜空,孜孜以求地在探尋這個世界的奧秘,並從中領悟出天道、地道、人道。
可能是經過不知道是多少代人的不間斷地仰望夜空,那滿天的星斗逐漸被我們的祖先認識了,我們的祖先漸漸地掌握了星辰運轉出沒的規律。
打開《詩經》“大東”篇我們就可以知道,2500年前的中國人對天體的了解並不比現代人差多少。

序言

稍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的大地上曾出現許許多多的大大小小的國家。從夏、商、周、秦、漢、晉,到隋、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在辛亥革命之前就沒有一個國號叫中國的。
可奇怪的是,歷史文獻記載,至少是從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開始,中國人就一直稱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為“中國”,華夏先民就一直稱自己是“中國民”。
而且,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無論是後來的大漢朝還是大唐乃至大清朝,歷朝歷代的政權不但不反對,而且是支持人們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中國”,稱自己是“中國人”。這是為什麼?我曾隨機地問過好多人,得到的回答是多樣的。有的說是因為孔子主張的“中庸之道”。可歷史文獻表明,在孔子提出“中庸之道”之前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就已經有了“中國”的稱謂;
有的說是因為大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其中之一是中州。可大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的說法是戰國時代才出現的,《尚書》“禹貢”篇記載的最早的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而沒有人們所說的“中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