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江

概述

發源於龍門山東南麓江油市藏王寨棋盤山鷹咀崖一帶,源頭海拔1700米,河長達340公里,流域面積5200平方公里,占涪江流域面積的1/7。梓江源於龍門山東南麓江油市藏王寨棋盤山鷹咀崖一帶,經江油二郎廟、小溪壩穿過寶成鐵路,由河口入梓潼縣低山、深中丘陵區,經仙峰、豢龍繞梓潼縣城西,由交泰進入三台縣東北後,折入鹽亭縣,經玉龍鎮入射洪縣境,至射洪雙溪鎮唐代詩人陳子昂墓地獨座山下匯入涪江。由於涪江在獨座山下向南折了一個90度的彎,梓江每到汛期江水如箭直奔獨座山而來,所以梓江古時又名射江。梓江是涪江最大的一條支流,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約4.7億立方米,僅為通口河徑流總量的1/7。儘管徑流總量不大,但因其源遠流長,城內年降水量分配差異大,是涪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梓江最大洪峰流量曾達8580立方米/秒。

流域氣候特點

梓江流域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4.7度~18.2度之間。域內氣候溫和、濕度大、雨量豐沛、無霜期長,除上游山區外,無霜期一般在300天左右,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鹽亭、射洪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僅800餘毫米。年降水量不但空間差異大,年際問變化也大,多年平均降水量與少水年之比一般為1.7,個別地方達到3以上,降水量年內分配也很不均,每年6~8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50%以上,12月至次年5月則不足年度的20%。
梓江流域的氣候特點,大致可分為上游亞熱帶寒濕潤山區氣候、中下游亞熱帶偏乾濕潤丘陵區氣候。受不同區域氣候特點與下墊層的影響。使梓江流域從上游到下游,形成春旱、夏旱為主過渡到伏旱的分布模式。據歷史記載,從1648年到1949年的301年問,有27年發生大旱,平均11年發生一次嚴重旱災。特別是中、下游丘陵區,狹窄的流域特性,極度的土地墾殖,使覆蓋率低、缺乏水土涵養自我調節能力,以致乾旱年年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