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垌中岩遺址
封開垌中岩遺址,位於封開縣漁澇鎮河兒口村北面,洞口相對高程15米。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14.8萬年±1.3萬年。1978年發現,1989年發掘,面積12平方米。堆積厚2米。在洞內左支洞膠結堆積中出土兩枚人牙齒化石,形態粗壯,溝紋和小嵴多,表現出較多的原始性,屬早期智人。伴生動物群有6目24個種屬,其成員與馬壩人動物群基本相同,反映當時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是林木茂盛,水草豐富,氣候溫暖濕潤,適宜人類生存。
封開垌中岩人-考古發現
專家考證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封開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有著“嶺南文化古都”的歷史地位。
目前,封開縣正加快文化強縣的建設步伐。今年該縣的文化重點工程“廣信文化園”全面動工。本版從今天開始,推出《嶺南文化發祥地——封開》欄目,陸續向讀者講述嶺南文化古都的輝煌。
封開,擁有亞洲第一巨石——大斑石而出名,然而,1989年出土的垌中岩人類牙化石更是證實了一個“爆炸”性的發現:垌中岩人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有學者把封開垌中岩人稱作嶺南歷史的揭幕人。
距封開縣城約60公里的河兒口鎮,有個石灰岩山峰。1978年在山峰坡上的垌中岩洞的堆積物中,發現了一顆人類的牙化石。1989年,考古專家再次對此洞進行挖掘,又挖掘出兩顆人類牙化石。
據專家研究,這三顆人類牙化石具有較多的原始性。牙齒化石出土時除牙根有部分缺損外,其餘均完好。其中一顆為右第3臼齒(簡稱M3)。
將人牙化石M3與早前韶關市曲江縣馬壩獅子岩飛鼠洞出土的那個人類左下頜骨帶著的那顆第三臼齒相比較,除個體稍小些外,在結構上則複雜了不少,這表現出垌中岩人牙化石比馬壩人牙化石具有較多的原始性。垌中岩人牙化石的年代據鈾系法測定為14.8±1.3萬年,而馬壩人牙化石測定年代為12.9±1.0萬年。可見,垌中岩人要比馬壩人早2萬年左右。
封開縣漁澇、河兒口、蓮都三鎮,古灰岩石溶洞很多,特別適合古人類棲息居住。記者在垌中岩遺址看到,洞口高約15米,走進4米就是小洞廳,左邊還有一個寬2米的支洞。支洞四壁是黃褐色的砂粘土,首次發現的人牙化石就在此挖出。另外在洞中還挖出許多哺乳動物的化石,有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猩猩、長臂猿等20多種。
據封開縣博物館原陳館長介紹,在封開縣的羅沙岩遺址出土的人牙化石和石器,填補了廣東地區距今2萬至10萬年間史前文化的空白,其系列性和典型性在嶺南地區是最完整和罕見的。封開縣的黃岩洞距今約1萬年,是嶺南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典型洞穴遺址。勒竹台發現粵西唯一距今6000至8000年的台地遺址。距今3000至5000年的遺址和遺物點在杏花鎮有上百個。距今4500年的烏騷嶺墓葬群,是一處原始氏族的公墓地,在廣東尚屬首次發現。秦漢以來各個朝代,封開境內更是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物。
封開縣
封開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居西江上游,毗鄰廣西梧州市,是“西江走廊”經濟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珠三角”與大西南的交匯點,更是一塊誘人開發的寶地。總面積2723平方公里。縣城江口鎮坐落於西江與賀江交匯處,依山傍水,環境優美。321國道穿城而過,是廣東通往廣西及西南諸省的咽喉之地。素有“兩廣門戶”之稱。西江、賀江橫貫其中,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各類通訊設施齊全。
封開縣歷史悠久,歷史上曾是嶺南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之要地,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嶺南設交州,下轄兩廣及交趾(今越南)一片地區,刺史治就設在封開,使封開成為整個嶺南地區最早的首府。封開在漢初取名廣信,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至宋代更將廣信的以東劃為廣東,廣信以西劃為廣西,廣東廣西得名由此而來,廣州之名也都源於此。
近年來經專家考證,“粵語”形成於封開一帶。這塊風景秀麗的地方,不但做過漢朝300年的嶺南首府,而且還是嶺南最早的人類生存和發展之地。境內發現的古人類牙化石距今148000年,比歷來認為是嶺南最早的古人類“馬壩人”還向前推進了2萬多年。
封開縣作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嶺南古文明重要發祥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山川秀麗、人傑地靈。199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封開縣龍山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目前正朝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標邁進。龍山溶洞、斑石、千層峰、十里畫廊、賀江風光、金裝淘金等景點馳名中外。縣內集中了石灰岩、沙頁岩、花崗岩三種地質地貌,構成各具特點的巨石、奇峰、幽洞、秀水、林海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歷史悠久、品類齊全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及古墓葬、古建築、古窯址遍布全縣。此外,在封開縣歷史上還有一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如王莽的老師——漢代開嶺南經學之先的陳欽、陳元父子,揚名中外的士燮和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嶺南第一個狀元莫宣卿,以及萬人武裝的締造者劉謙,南漢開國之君劉隱,天才軍事家蘇章和嘉慶皇帝的老師錢鴻施等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