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山脈:林場地處完達山余脈那丹哈達嶺南坡。地形以山區丘陵地貌為主,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度300米—763.3米。
水系:為滴道河上游水系,最終匯入穆稜河。
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小於3.2℃,極端最高溫度36℃,極端最低溫度-35℃,年≥10℃積溫小於2500℃。年無霜期少於125天,年平均降雨量488毫米,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120千卡/平方厘米。
土壤:為暗棕壤,共有3個亞類,即草甸暗棕壤、潛育暗棕壤和典型暗棕壤。其中以典型暗棕壤為主,A層厚度在10—20厘米之間,草甸暗棕壤分布於緩坡下部排水不良地帶。
植被:林場主要喬木樹種有落葉松、樟子松、紅松、雲杉、柞樹、黑樺、白樺等,灌木有榛子、胡枝子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羊胡苔草。山野菜有蕨菜、薇菜,菌類有木耳、榛蘑等。
野生動物:主要有狍子、兔子、野豬等。
社會經濟
林場現有職工230人,其中幹部22人,工程技術人員10人。固定資產253萬元,年產值220萬元,利稅30萬元。施業區內有1個自然屯,1座縣級煤礦,社會人口近5000人。201國道貫通南北,林區公路、大車道形成發達的交通網路。
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概況:經營總面積21697公頃,林業用地面積18839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6088公頃,未成林造林地97公頃,無林地2650公頃,苗圃4公頃,非林業用地2858公頃。森林總蓄積131930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6.7%。
林分類型:在森林資源中,天然林面積10139公頃,總蓄積847990立方米,分別占森林面積、蓄積的63.0%和64.3%。主要林分類型有柞樹林面積9992公頃,蓄積837570立方米;椴樹林71公頃,蓄積5340立方米;山楊林51公頃,蓄積2480立方米;白樺林25公頃,蓄積2600立方米。人工林面積5949公頃,蓄積471310立方米,分別占森林面積、蓄積的37%和35.7%。主要林分類型有落葉松純林4037公頃,蓄積322650立方米;樟子松純林1116公頃,蓄積66390立方米;紅松純林785公頃,蓄積82240立方米;雲杉面積11公頃,蓄積30立方米。
森林分類經營區劃:在林業用地中,區劃生態公益林總面積5651公頃,占林業用地30%。其中區劃界定重點公益林面積2000公頃,占林業用地10.6%;區劃界定一般公益林面積3651公頃,占林業用地19.4%。區劃商品林面積13188公頃,占林業用地70%。
林業建設
林場始建於1958年,經過40多年的經營,累計為國家生產商品材20萬立方米;年生產木材6000立方米;更新造林5949公頃;每年育苗2公頃,產成苗40萬株,品種有落葉松、樟子松、紅松、雲杉等各種綠化大苗。
紅松林採種基地230公頃,落葉松母樹林80公頃,樟子松母樹林18公頃。農田358公頃,純收入10萬元。
林場擁有各類公用、民用磚瓦結構建築萬餘平方米,有轎車1台,吉普車1台,安裝有閉路電視、電腦、電話等設施。場區內主要道路為水泥馬路,種植草坪2000平方米。
發展方向
林場在今後的發展上,一是通過森林分類經營,把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劃分為生態公益林,科學經營,追求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以發揮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劃分為商品林,提高林地生產力,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二是依託林場的資源優勢,有計畫、有組織地對山野菜、食用菌、藥用植物等山產品進行開發利用;同時積極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培育中藥材、經濟作物、食用菌等項目。
發展項目
建設集森林旅遊、度假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森林公園。
發展養蠶業。林場有豐富的天然柞林資源。蠶業的發展有廣闊的前景。
林場場長:王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