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泉寺[石家莊寶泉寺]

寶泉寺[石家莊寶泉寺]

五峰山寶泉寺位於省會西南二十公里的鹿泉市上寨鄉梁家莊境內。距離南寨村約有六里,《獲鹿縣誌》記載其地理位置:封龍山"又西北有五峰嶺,寶泉出焉"。

基本簡介

寶泉寺座落在石家莊鹿泉區上寨鄉梁家莊村西五峰山上。座西朝東,寺廟占地約半畝。惜今只存遺址和少部分石刻。寺院正殿遺址四周有漢白玉圍欄和台階石,配殿遺有數尊漢白玉、青石佛像和磚瓦,院中有一青石香爐。山門前有一對距今三百多年的石獅,特別珍貴。南院有磚式結構風塔和雨塔的遺址。後院有描述五峰山景色的明代石碑和一多高的奇石--削髮台(和尚削髮之地)。寺院北側有兩通石碑,因年久碑文剝落,無法知其內容。只有西側兩通明代石碑,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從碑文中確知:在金代大定年間(1161-1189)已經重修過寶泉寺。在當時已知寺院“漢唐迄今以來,經兵焚,遺蹟荒涼”。據封龍山石刻資料記載,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域高僧佛圖澄雲遊河北各地,倡導修廟建寺。約在此時,封龍山一帶始建佛寺。寶泉寺也在當時建成。又據碑文記載:寶泉禪院“及黃龍師禪化之場”。查佛教史籍可知:唐代大中八年(854年)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唐義玄來到真定府臨濟寺,教授禪學,創立臨濟宗一派。傳至北宋楚圓(986-1039)門下,又分為楊歧、黃龍二派。到明成化二十年(1485年)重修寶泉寺的禪師為翠寧榮“系臨濟宗之衛派,進法之嫡系”。此時,寺院“棟宇嶙峋,金碧燦爛”、“暮鼓晨鐘”,香火極盛。寺內和尚有150多名,藏有經書12卷和樂器等寶物。直到清代末年,香火不斷。民國初期,晉奉軍閥在五峰山一帶交戰,可惜一方名剎毀於戰火。寶泉寺周圍風景非常秀麗,林海漫山,奇石叢生。碑文記述:“晝聞虎嘯曉風生,夜聽猿啼秋月上。冬觀五頂如銀,夏觀千株似錦”。“鹿邑山水甲恆南,而五峰為之最”。更為壯觀的是,寺院北20米的山岩下,有一口一米見方、清澈見底、四季常涌,夏喝清涼爽口、冬飲綿綿胃、能治多種疾病的泉水--寶泉。這就是寶泉寺名字的由來。昔日,寺內從多和尚唯用些泉水飲茶做飯。俗傳,鹿泉歷史上有著名的三泉,鹿泉和龍泉早已聞名遐邇,然寶泉起碼在清代已和前二泉齊名同載《獲鹿縣誌》:“……今按洨水發源五峰,五峰一名順天山,群峰聳翠,大者有五。峰下有坪,名禪房坪,左有泉出自石竇,大旱不涸,名曰寶泉,實洨水正源也”。寶泉水經寺前向東南奔瀉而下,匯集群山雨水,形成滾滾的洨河流向東南平原。聞名天下的趙州橋橫跨洨河之上,寶泉寺立於名傳千古的洨河源頭。隨著五峰山風景區不斷開發,寶泉寺必將恢復它昔日的輝煌。

歷史由來

石家莊五峰山寶泉寺
五峰山寶泉寺位於省會西南二十公里的鹿泉市上寨鄉梁家莊境內。距離南寨村約有六里,《獲鹿縣誌》記載其地理位置:封龍山"又西北有五峰嶺,寶泉出焉"。
五峰山海拔907米,是由五座巍峨奇拔的山峰並列聳立,故名為五峰山。山場面積達892萬平方米,森林面積2690400平方米,植被復蓋率達93%,氵交 河正源及支流多在此山中。西接井陘縣,南是通往井陘元氏的要道,北連金梁川。
五峰山自隋唐以來就是佛教、道教的集中地,在山腰處寬平數畝,這就是寶泉寺的所在。寶泉寺景區以景點奇、古蹟多、植被特而見長,全區共有36個景點。(其中主要景點有東腦山:梁莊座落在五峰山東麓,四面環山,村東有座小山叫東腦山,東西約300多米,南北百餘米,山雖小卻被人們稱作神秘的寶山。傳說東腦山是龍頭,身和尾巴是五峰山,攪雲甩霧,鞭風撲雨,而梁莊就好像騎在龍脖上,直到今天,在東腦山南崖有一段高約五丈的陡壁,岩石凹凸嶙峋,酷似龍頭。據傳這是條小龍。因大龍能喝氵交 河水,小龍則蜷在大龍身下不敢搶喝,大龍就在小龍的嘴下用抓趴開兩個泉眼,一個大,一個小,讓小龍喝水。天氣再旱,二泉井水不降,保持在離井沿一尺許。人們到此擔水,不用放擔杖,一個水桶在前,一個水桶在後,從兩個井提上水就走。龍與鳳,往往被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而這梁莊周圍的山水處處有龍與鳳的遺蹟與傳說,龍鳳文化在這裡呈現出明顯的代表性。)寶泉寺始建於隋詔,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滄桑深浮的逸事,據現存明代重修碑文所述"漢唐迄今以來,經兵燹,遺荒涼"。這裡曾是"大定年寶泉禪林之院,及黃龍 禪化之場",是佛教的集極地。
寶泉寺曾是臨濟宗的道場。考查佛教史料可知,唐代大中八年(854年)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唐義玄來到真定府臨濟寺,研習禪學,創立臨濟宗一派。傳至北宋楚國(986-1039年)門下,又分為楊歧黃龍兩派。碑文記載明代重修寶泉寺的"禪師翠榮,系臨濟宗正宗弟子"。
寶泉寺占地面積258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400平方米,建築形式呈"十"字形,昔日五峰山是佛教、道教的集中地,名不虛傳。北側有始建於唐代的毗盧寺,規制宏大,景氣清幽,尚存遺址。據碑文記載"聞毗盧之勝厥,而往之遙見層巒峭峰,儼若屏障,茂林奇木,宛如圖畫,而吾鹿之奇觀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