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志塔

寶志塔始建於梁天監年間,是為南北朝名僧寶志公所建。 梁武帝對寶志敬奉有加,呼為志公。 梁天監十二年(513年)寶志圓寂,武帝將寶志葬於鐘山獨龍阜。

簡介

寶志塔始建於梁天監年間,是為南北朝名僧寶志公所建。原在鐘山西南麓獨龍阜(現明孝陵),現位於南京東郊靈谷寺無梁殿西側。

史料記載

據《金陵梵剎志》載:“師諱寶志,金陵人,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丙子示跡東陽市古木鷹巢中,民人朱氏婦巳汲水聞兒啼,歸報其家,梯樹得之,舉以為子,就指為姓。七歲去依鐘山大沙門法儉為童子,儉名之曰寶志。”
《南史?陶弘景傳》後附有沙門寶志事:宋泰始中見之,出入鐘山,往來都邑。宋、齊之交,稍顯靈跡,好為讖記。其讖記流傳後世者,大多散見於《南史》各傳中。
如《梁武紀》:天監中寶志有詩云:“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復有四,城北火酣酣。”武帝命人記下。梁武帝於502年攻人建康,建立梁朝,此時他83歲。83歲時,梁武帝“捨身”當和尚的同泰寺發生火災,火起之日恰為四月十四日,寶志的話得到了應驗。有關他的傳說,在民間流傳甚廣。唐代大詩人李白作有《寶公贊》一首:“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虛空其心,寥廓無主。錦檬鳥爪,獨行絕侶,刀齊尺梁,扇述陳語,丹青聖容,何住何所。”
梁武帝對寶志敬奉有加,呼為志公。梁天監十二年(513年)寶志圓寂,武帝將寶志葬於鐘山獨龍阜。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的女兒永定公主出資為寶志建塔於墓地之上,塔頂鑲有琉璃珠寶,陽光下五光十色。後又在塔前建寺曰開善寺。唐乾符(875?D879年)中改寶公院。宋開寶中改開善道場,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曰太平興國寺,慶曆三年改十方禪院。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犯淮甸,據說寶志曾顯靈相助,使虜酋就殄。宋高宗遂下旨加封寶志“慈應”的稱號,又建塔曰“感應”。
明初為蔣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了營造孝陵,朱元璋下令把蔣山寺、寶志公塔、寶志公殿及三絕碑等一同遷至今地。現塔前的寶志公殿為1982年復建,殿三楹,內供奉寶志大師雕像。原殿內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顙“寶公菩薩十二歌”碑,現已無存。殿後有寶公塔和三絕碑。原塔毀於清鹹豐年間,現存的塔為同治年間曾國荃重修。三絕碑為梁代大畫家張僧繇專為開善寺繪製的一幅寶志公像,到了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根據張僧繇畫的志公像,又重新繪製,詩人李白作像贊,書法家顏真卿寫字,並將其同刻於一塊石碑之上,故稱“三絕碑”。今日的三絕碑為按舊臧本重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