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始建年代無考。寺院坐北朝南,二進院。中軸線依次有戲台、水陸殿、五方佛殿,殿前左右各有廊房七間,占地面積2800多平方米。五方佛殿為元代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梁枋用材較大,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後乳栿通檐用三柱,元代特徵顯著。殿內兩山及後牆保留有壁畫。水陸殿為明代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斗栱四鋪作單下昂。後門下有題記“成化五年造.......”。
歷史
寶峰寺 在屯留縣城東北10公里路村鄉姬村村西隅。地勢平坦,林木掩映,農舍毗鄰,環境清幽,交通便利。據《屯留縣誌》載,寺院始建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明成化、清乾隆年間修葺。寺院座北向南,為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前為山門天王殿,中為水陸殿,後為五方佛殿(俗稱大佛殿),兩側配以廊廡配殿等殿宇。除山門天王殿外,其餘主要建築基本完好。占地面積3246平方米。水陸殿面闊五間(明三間暗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四鋪作出單昂,耍頭後尾成插頭承托,補間無斗拱,令拱上施短替木承檐搏。前後檐均用方形抹角石柱,唯東山柱為木質,柱頭上施立欄。殿內兩山牆上部及後檐牆東側存清代部分壁畫,工筆重彩,十分醒目,約23.66平方米。脊剎上保存有“乾隆十五年六月重修”的題記,明間後板門左下題寫“明成化五年閏三月五日安”的字樣。 五方佛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架椽,懸山頂四椽袱對後乳袱,通檐用三柱。前檐柱頭斗拱五鋪作雙下昂,重拱計心造。斗拱後尾雙抄偷心造,後檐四鋪作單抄。殿內明間用後金柱兩根,上置大內額,額枋由兩金柱頭上延伸至兩山,此種做法他處少見。明柱由小額枋相連,三面牆包砌。梁架結構仍保留元代建築風格,其餘均為明清遺物。
傳說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元朝年間姬村有一個姓姬的宰相,在朝為官已有二十多年沒有回家,很是想念自己的母親。他是一個出了名的大孝子,可從小就受著父母國事大於家事的教育,整日為國事操勞一直沒有時間回家,他深知父母有一個很大的心愿,那就是想到當時的國都看看。當時由於交通不方便,父母的年齡也大了,身體又不太好,經不起長途奔波。後來手下有個叫陳緣的給他出了個主意,在他的家鄉仿照宮殿的樣子,修了一套院落,讓父母居住。事過沒幾年,被當時朝里一個姓田的御史上表,告到了皇上那裡,當時皇上派大臣方建明去查此時,放大人深知姬閣老是位忠臣,就將此事秘密透漏給姬閣老,姬閣老連夜帶了數名親信回到了家鄉,從附近村莊請回了一座佛爺神像,殿外掛匾【佛爺廟】父母也搬回了原來的住所,避免了一場風波,後來到元朝末年明朝建國改名為【寶峰寺】
發展
為了保障國家“十一五”規劃項目——山西南部早期木構建築保護項目的順利實施,做好預實施項目的前期工作,4月21日,市局王偉副局長攜省古建築研究所的相關專業人員,前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屯留縣寶峰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沁縣洪教院進行實地勘察和調研,就兩處早期古建築的規劃保護的前期測繪、設計工作,與相關縣政府的分管領導及文物主管部門負責人進行專門研究,協調落實相關經費,啟動前期測繪、設計工作,為實施規劃保護奠定基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屯留縣寶峰寺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沁縣洪教院分別為元代和金代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等研究價值,也具有開發利用的潛力。但由於年久失修,自然損毀嚴重。進行全方位的修繕保護,是解決兩處早期古建築保護問題的根本途徑。屯留縣、沁縣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有關領導表示將把握機遇,積極落實相關經費,為保護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今年以來,市局緊緊圍繞市委“以項目建設促進‘三化’建設”的工作重點,堅持突出重點,以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促進文物保護事業的全面進步。在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方面,以早期文物建築的修繕保護為重點,圍繞國家“十一五”規劃項目的實施,積極開展工作,加大力度,狠抓落實,保障規劃項目按計畫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