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唐 白文公 自勒文集,成五十卷,後集三十卷,皆寫本。” 明 丘濬 《大學衍義補·備規制·圖籍之儲》:“ 唐 以前書籍皆寫本,人以藏書為貴,精於讐對。” 清 俞樾《茶香室三鈔·觀世音真像》:“照 宋 人寫本,每句之下,畫佛菩薩形像。”徐遲 《祁連山下》:“還在 巴黎 時,他就看到過 敦煌 的寫本。”
概述
早期的圖書,都依賴於抄寫流傳,雕版印刷術普及之後,仍有不少讀書人以抄寫古籍為課業,所以傳世古籍中有相當數量是抄寫本。宋代以前,寫本與抄本、稿本無較大的區別,但宋元以後,寫本特指抄寫工整的圖書,例如一些內府圖書,並無刻本,只以寫本形式傳世,像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四庫全書》以及歷朝實錄。
今目錄學家稱摹寫宋、元舊板書,點畫行款,完全按照原來的樣式的為影寫本。
《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明清列朝實錄等原本既不是刻本,也不是稿本或據其他版本錄寫的抄本,稱為“寫寫本按種類區分,有寫本、稿本、抄本、舊抄本等。本”,這裡“寫本”的概念是狹義的。稿本分為手稿本和清稿本。手稿本是著者親手寫成的稿子,如宋·司馬光手寫的《資治通鑑》、清·蒲松齡手寫的《聊齋志異》等;清稿本是指用用以增補、校訂或付印的著作謄清本。抄本又叫傳抄本,是指根據底本傳錄而製成的副本,而舊抄本是指時間不詳的早期抄本。
中國版本類型。相對於抄本、刻本的名稱。寫本的概念有三:①時代早。唐代以前,書籍生產都靠手寫傳抄,無所謂刻本印本,故統稱為寫本。唐代以後,刻本漸行,至宋代而盛。但唐、宋時期手寫傳抄的書籍,仍稱為寫本。②地位高。無論時代早晚,刻印本書是否盛行,書籍的手寫傳抄出自名流學者之手,往往也稱為寫本,而不稱為抄本。③內容涉及宗教,如佛經、道經。抄寫者常是為了還願或做功德,有對宗教的崇信和虔誠包容在裡邊,故也常稱為寫經,而不稱為抄經。這 3種情況之外,自元代起,凡依據某種底本再行傳寫者,通常就統稱為抄本。至於自己著作、自己抄寫流傳,則稱為稿本,而不稱為寫本、抄本。
寫本時代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被稱為中國書籍史上的“寫本時代”,這一時期,造紙術已經成熟,雕版印刷尚未全面流行,中國古典書籍大多以紙質寫本形式傳播。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書籍和文書數量很少,主要有敦煌遺書、吐魯番文書及其他少量傳世或出土的文獻,因而彌足珍貴。其中的官私文書是中古歷史與文化研究無可代替的珍貴文獻,四部典籍則因其抄寫年代更為接近原著時代而備受重視,而古佚書籍的發現更為學術研究帶來了新的資料和新的問題,大量的佛經更是當時社會佛教興盛的寫照。晚唐時期,雕版印刷術興起,為書籍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雕版印刷發展初期,主要用於印行佛教文獻。
寫本文獻
基本信息
寫本文獻
hand-written document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文獻的製作除了鑄刻、雕刻在金石上以外,主要是依靠手工抄寫。中國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以後,紙作為書寫材料逐步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套用。
史料考證
清末在新疆庫車發現的西晉元康六年(296)佛經殘頁,是現存有年代可考的最古的紙寫本文獻之一。1924年在新疆善縣發現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1090餘字,1965年在新疆吐魯番縣英沙古城南的一座佛塔遺址中,又發現了《三國志》殘卷,有570餘字,用正書書寫,略帶隸意,是 4世紀的遺物。20世紀初在甘肅敦煌鳴沙山莫高窟發現的2.5萬多卷文獻,其中多數是西晉末期到北宋初期的紙寫本(有少數是刻本),內容包括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經典及儒家經典,還有字書韻書、辭書、史書、方誌、傳記、墓誌、表冊、日曆、醫書、詩、詩文集、詞曲、小說以及契文、祭文等。所用文字,有漢文、西夏文、藏文、梵文、波斯文、于闐文、回鶻文等。這些寫本文獻是研究中古時期中國及中亞、西亞一帶宗教、語言、史地、文藝等方面珍貴的文化寶藏,現分別收藏於北京圖書館(約1萬卷)、 英國不列顛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蘇聯列寧格勒東方研究所以及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圖書館裡。
不同時期的寫本
在紙寫本文獻盛行時期,抄書成為風尚,如隋煬帝曾在洛陽令人抄書8.9 萬卷。隋代西京長安嘉則殿藏書37萬卷,唐李泌私人藏書3萬卷,這些藏書幾乎都是寫本文獻。
初期的紙寫本文獻用黃檗汁染過的黃紙為書寫材料,卷面用墨畫欄,多張紙粘連成一卷,一端用竹木作軸,軸兩端用琉璃、象牙、紫檀等鑲嵌,稱為“捲軸裝”。 9世紀中葉,捲軸逐漸向冊葉形式過渡,出現了“旋風裝”(有人稱龍麟裝)、“經折裝”。
印刷術發明後,紙寫本文獻的主導地位逐漸被各種印刷型文獻所取代但寫本文獻仍被廣泛製作和使用明代編纂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見彩圖[明永樂年間編纂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和清代編纂的叢書《四庫全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寫本文獻。在印刷技術相當發達的現當代,寫本文獻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手稿等常受到圖書館或檔案館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