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寨子鎮
寨子鎮位於南皮縣城的東南部,距縣城29.8公里,1995年12月撤鄉並鎮時與董村鄉合併,鎮政府設於寨子鎮。
寨子鎮處於冀魯兩省交界、五縣毗鄰之地,東與鹽山縣相近,南靠漳衛新河,與山東省樂陵市、寧津縣隔河相望,西與東光縣交界,北靠宣惠河,與王寺鎮、潞灌鄉為鄰。行政轄區面積96平方公里,轄4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88306畝,居民53941人(其中農業人口52412人,非農業人口1529人),皆為漢族。
寨子鎮在歷史上就是區域性的中心城鎮,解放初期曾為滄南專員公署所在地,區內大馬家村曾為南皮縣政府所在地。建國後,雖地方政府機構幾經調整,但寨子鎮始終不失區域中心的地位。
全鎮地勢平坦,南部略高,為沙質壤土。境內為黃河故道。今所轄黑龍村、堤口張、小丈橋西部堤岸高丈許,尤其真切。境內有寨子乾溝、董村乾溝,兩溝間有扁擔渠相通。董村乾溝南起漳衛新河,北至宣惠河,貫穿全境。可謂“二河相連,三渠相通”。
寨子鎮是南皮縣經濟較為發達的鄉鎮。1984年設鎮,1985年寨子鎮曾載入《河北五百鎮》一書,綜合實力名列全縣九鄉鎮之首。寨子鎮在縣域經濟中被確定為糧油經濟發展區。因其人多地少,多數村民有較強的經商意識。寨子鎮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鎮政府積極引導農民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前提下,離土不離村,經商辦廠,以商富村,以商興鎮,各項經濟指標有了大幅提高,關乎民生的事業得到迅猛發展。
2006年,糧食總產30491噸,畝產465公斤;棉花總產2042噸,畝產皮棉68.9公斤。林業收入105萬元,畜牧養殖業收入955萬元;鎮辦、村集體辦、個體辦企業82處,主要有化工、榨油、農具、銼刀、五金、焊條、紡織、電子原件等,年純收入11185萬元,“五大市場”(糧油市場、木材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商品綜合批發市場、服裝鞋帽市場)初具規模。全鎮商貿門店1300多個,總建築面積30641平方米。
辛莊地名來歷
據村中天啟年間所立碑文記載,村民於明初由直隸棗強遷此,以建新村之意故名“新莊”,村址在今村北半里處。1976年曆城縣加大狼貓山水庫庫容,庫區橫嶺村遷至孫村,定名為“新村”,當地政府為避免村名混淆,將新莊更名為辛莊,沿用至今。
村莊建設

建國前,全村僅有1條街,狹窄不平。村民住土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8平方米。建國後,住房條件逐步改善,磚牆瓦頂逐漸取代土坯草房。1970年後,住房以鋼筋混凝土、磚石瓦結構為主。1994年,投資40餘萬元,對3條主要街道進行硬化,鋪設瀝青路面,安裝了路燈。同年,投資120萬元,在歷城四中原址上建起村委辦公樓。1995年,結合商業區開發,建高標準商住兩用商品套房40套,40戶村民入住。新修大街600米。1998年,投資40萬元。在商業區建占地5500平方米街心花園,並固定3名環衛工人負責街道養護、市場清掃,保持道路清潔、美觀。2001年,開發村民住宅區,首批共建6套戶,人均住房面積6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6年3月,田子英在淄博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建國後,該村長期隸屬孫村生產大隊,1972年成立新莊生產大隊,有2名黨員,與當時的孫村聯中組成聯合支部,支部書記孫玉田。黨員三會一課,組織生活在孫村聯中進行。期間,發展黨員5名。1973年8月,中共新莊生產大隊第一屆黨支部成立,書記李寶財、副書記楊東玉、支部委員田子英。多年來,黨支部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增強了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黨員均在村辦企業中擔任領導職務,成為技術骨幹,為兩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2000年,全村有黨員29人。1995~2000年連續被中共歷城區委評為先進黨支部。2000年被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評為“山東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1997年和2001年分別被中共山東省委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2月,經章丘縣抗日民主政府組織發動,成立新莊村農民協會,組織領導民眾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抗擊國民党進攻解放區的鬥爭。解放戰爭中,組織民眾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建國後,積極開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1955年,互助組聯合,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主任田文水。1956年,孫村高級社成立,新莊歸其管轄,成立第五、二十五生產隊。1972年1月,新莊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成立,主任田文祥,副主任楊繼才,委員李玉山。1984年,辛莊村村民委員會成立,主任田繼銀,副主任蔣世萍,委員田明利,下設3個村民小組。2000年,辛莊村村民委員會由3人組成,主任田繼銀,副主任李玉山,委員趙淑雲,團支部書記李青,民兵連長田明利,婦聯主任趙淑芸。自1984年以來,村民委員會4次被中共歷城區委、區政府評為歷城區模範村委會,10次被中共孫村鎮黨委、政府評為孫村鎮模範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