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情況
寧遠鎮位於安定區東南部35公里處。東鄰通渭、會寧縣,南依杏園鄉和隴西縣,西接李家保堡鎮,北連石泉鄉,是四縣七鄉的交界處,地處東河上游,華家嶺西側。東高西低,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312線、310線穿境而過,交通比較便利。
火車站為定西站,方言為定西話。
基本情況
312線、310線穿境而過,交通比較便利。自古以來這裡是一個商貿重鎮,有良好的種養殖傳統。全鎮共轄14行政村,124個村民小組,4851戶21686人。農村勞動力10490人,總流域面積19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00490畝,人均5.4畝。2004年人均產糧380公斤,人均純收入1536元。
馬鈴薯產業
該鎮馬鈴薯產業以創建安定區東南部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為目標,狠抓標準化基地建設、貯藏體系建設、訂單落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種植總量進一步擴大。全鎮共落實種植面積6.1萬畝,較上年淨增1.9萬畝。通過行政推動和示範引導,山區村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落實種植面積4.5萬畝,川區村重點以提質增效為主,狠抓了標準化基地建設,種植面積穩中有升,確保了全鎮種植面積的落實。
二是良種覆蓋面不斷擴大。根據自然條件,優勢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以新大坪、隴薯3號為主導品種,形成了品種區域化格局,全鎮共組織貯藏、調運、串換各類良種1500噸,其中協會組織投放500噸,從外地調進850噸(新大坪450噸,隴薯3號300噸)民眾貯藏、串換500噸。全鎮可完成良種種植面積6.1萬畝以上,其中新大坪2.45萬畝,隴薯3號1.1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60 %。
三是示範點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全鎮共規劃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示範片帶(點)11個,總面積 2.2萬畝。其中在紅土、寧遠、薛川建成兩個3000畝以上的新大坪示範片帶,在李?、賈堡建成一個3000畝以上的隴薯3號示範片帶,其餘村各建成一個500畝以上的良種示範點。示範點建設全面實施標準化種植技術,重點突出第一,主導品種。把新大坪、隴薯3號作為全鎮選育推廣的主導品種,在各村的各個示範點重點推廣。第二,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區上(技術員)對土壤的檢驗檢測,有針對性地確定比例,進行配方施肥,並推廣集中施肥,配方施肥等施肥技術。第三,“種一空二”模式。在全鎮各村大力宣傳種一空二種植技術,在各個示範點建設中得到全面推廣。第四,機械化作業示範。重點以川區村為主,推行機械深松,機械播種技術,全鎮共落實機械深松耕3400多 畝,機械播種1500多畝,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第五,晚疫病防治。另外在紅土村中川示範基地設立不同品種、不同密度、不同種植時期、不同地茬進行試驗對比和套種早熟碗豆試驗對比,把試驗對比與大田生產相結合,建成高起點、高標準的展示圖,切實提高了示範水平。
四是訂單落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規範訂單,鎮政府專門召集澱粉加工大戶、經銷協會和販運大戶就馬鈴薯訂單進行座談,從訂單形式,政府協調,順價銷售,規範運行,強化履約等方面進行規範,提高了訂單的質量。龍頭企業、經銷協會、返運大戶都結合各自實際,採取賒銷籽種、肥料,預付定金等形式,直接與農戶簽訂訂單契約。訂單的主要形式是“協會加農戶”和“龍頭企業加農戶”以及“販運大戶加農戶”。全鎮共簽訂訂單4萬畝,其中協會簽訂2.45萬畝,龍頭企業簽訂1萬畝,販運大戶簽訂0.6萬畝。
五是科技培訓紮實有效。去冬今春以來,藉助農村“小三講”活動,把馬鈴薯產業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宣傳和培訓。鎮上聘請農技部門的技術員對馬鈴薯產業進行專題培訓,同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技術人員駐村入社到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現場指導,操作示範,解決民眾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全鎮先後召開培訓會4次,培訓人員400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5000份。通過紮實的培訓,使各級幹部掌握了技術,提高了指導工作的能力,農民的科技意識明顯增強,種植方面的各項技術被民眾掌握並運用。
六是貯藏體系已趨完善。鎮上在原有貯藏窖(庫)的基礎上,在紅土村金三角地帶正在建設貯藏量達1萬噸的貯藏庫群和吞吐量達到6000萬噸的馬鈴薯專用市場,同時組織在鎮內的所有收購、返運大戶、種植大戶建立貯藏量達10噸的貯藏窖(庫)560眼(座)。在8月份底,全鎮大型的貯藏窖(庫)可達1200座(眼)。貯藏體系的完善,為該鎮打造安定區東南部最大的馬鈴薯集散中心奠定了基礎。
七是投資到位。為確保馬鈴薯產業,鎮政府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資25萬元,用於良種引進,差價補貼,肥料投入,機械耕作等。同時農民也加大了種植投入,積極購買良種,肥料等物資。全鎮共調運投放肥料300噸,農戶畝均化肥投入達到 60元以上。
八是幹部責任進一步靠實。鎮黨委、政府將馬鈴薯產業各項任務簽訂到目標管理責任書中,實行專項考核,重獎重罰,制定專門的考核辦法,進一步靠實了幹部工作責任,調動了積極性,形成了幹部民眾共同抓馬鈴薯產業的整體合力。
畜草產業
該鎮以實施封山禁牧發展舍飼養殖,全力推進生態循環經濟模式示範點建設為契機,以大面積的退耕還林草工程為支撐,以項目帶動為依託,以打造成安定區最大的肉羊生產基地為目標,加大畜草轉化力度,大力發展畜草產業。
一是以肉羊改良為重點,加大改良力度,在提質增效上取得了突破。堅持純繁和改良結合,引種和自育結合,建立健全良種體系,最佳化結構,大力引進良種,加大肉羊純繁和雜交改良力度,提高品質,提升養殖效益。重點在紅土村採用常溫人工授精等先進生產技術,大力開展二、三元雜交改良,在薛川、前川兩村各建立50戶以上良種化程度100%示範點,在其餘各村落實20戶以上示範戶。
二是以草畜轉化示範點建設為重點,大力改建圈舍,在舍飼養殖和生態經濟模式推廣上取得了突破。以退耕還林草為契機,堅持“以草定畜,以畜促草、草畜並進”,大力發展以羊為主的草食畜產業。
1、以高質量、高起點、高效益整體推進為重點,按照“三改一池”標準,加大畜草轉化示範點建設,促進畜草轉化。在薛川村新建250戶以上畜草轉化示範點,在全村普及標準化圈舍750間。
2、加快推廣“種草—養畜—改圈—沼氣”為主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在紅土村和薛川村以生態工程建設為基礎,以舍飼養殖為核心,以沼氣能源為紐帶,建成沼氣100座,大力發展“草多、畜多、肥多、糧多、錢多”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示範點。
3、著力發展養殖小區。在紅土村以養殖協會為依託,以世行貸款畜牧綜合項目為契機,積極動員發展規模養殖戶加入協會,不斷擴大基地規模。在紅土村現有基礎上,新增規模養殖戶50戶,(其中,羊只達到50隻以上的37戶,達到100隻的11戶,100隻以上2戶),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分戶建設、分戶管理的原則,逐步將紅土村養殖基地建成養殖小區。
三是以推廣適用技術為重點,大力進行科技宣傳培訓,在羊種改良方面取得突破。鎮上採取以會代訓、舉辦專題培訓班、組織觀摩等形式進行科技培訓,培養實用人才,加快改良步伐。一是在全鎮範圍內大力推廣標準化圈舍改建。全鎮已改建 間,正在改建的 間。二是大力推行雜交的改良。以紅土養殖基地為中心,以小尾寒羊為基礎母羊,採用常溫人工授精技術,實現雜交改良。三是推廣青貯氨化技術。依託現有的飼草資源,推廣以紫花苜蓿為主的牧草青貯氨化技術。
四是以項目為重點,增強發展後勁,在爭取項目上取得了突破。一是在紅土村藉助世行貸款畜牧綜合發展項目,新增肉羊養殖戶50戶,奶牛養殖戶1戶。在薛川村藉助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建新增規模養殖戶250戶。
五是以畜草轉化為重點,靠實幹部責任,在工作機制上取得了突破。該鎮為了靠實工作責任,加強領導,將此項工作納入目標管理,理思路、定規劃、強措施,把工作任務焊接到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身上。為了發展壯大養殖基地規模,全鎮13名科級以上領導幹部,黨政一把手各聯繫落實1戶100隻以上的養殖戶加入協會,其餘11名副職領導各自聯繫落實1戶50隻以上的養殖戶加入協會,為此專門制定了嚴格的獎勵辦法,確保了工作的落實。
勞務產業
勞務輸出是促進農村勞動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鎮上充分發揮勞務站和各級幹部的作用,依託勞力轉移陽光工程,加強組織輸出及培訓,推動勞動輸出由無序向有序、由苦力、體能型向智慧型、技能型轉變。全鎮計畫輸出勞動力5000人(次),其中組織輸出1450人,全鎮各種形式輸出5650人(次),其中向浙江、北京、和靜、喀什和蘭州、新疆等地組織輸出1400 人(次)(其中赴新疆拾花工200人),已建立蘭州雁灘家俱市場和紅光磚廠兩個勞務基地,共輸出375 人(次)。
農業發展
農業基本條件
全鎮共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5395.8畝,累計完成2.45萬畝。對全鎮退耕還林地及荒溝、荒山等重點區域實行封山禁牧。
鎮上下達各村梯田建設任務1450畝,已完成2300畝,累計梯田5.8萬畝。鎮上修建前川至高河、寧遠至羊營、寧遠至李塘的在條農二級道路,完成了寧遠街道的鋪油,建成鄉鎮級公用汽車站1處和三個村級汽車站。
雙培雙帶”實施情況
“雙培雙帶”工程,鎮上突出在“培”、“帶”上下功夫,緊抓“共產黨員”和致富能人兩支隊伍,通過單位幫村、黨員聯戶、雙向培養、典型引路、基地培訓、結對幫扶,著手推行“兩建兩幫”,深入開展了“機關支部與農村支部結對共建,金融支部與專業協會支部結對共建、黨員幹部幫助貧困黨員脫貧致富、領導幹部幫助致富能手政治進步”活動,逐步走出創全區一流的“支部加協會,產業育能人,能人帶農戶,機關幫農村”的紅土模式。全鎮69名非黨致富能手提出入黨申請的並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的25名,納新預備黨員的7名,鎮村幹部結對幫扶貧困黨員68名,初步制定了勞務、短途販運、種養殖計畫,年內預計脫貧45名。
發展規劃
一是通過抓面積、抓良種、抓技術、抓培訓、抓協會、抓訂單、抓市場、抓銷售,切實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
二是通過抓基地建設、品種改良、擴大規模、抓培訓、抓示範、抓資金,進一步搞好畜草轉化工作。
三是通過抓培訓、抓責任、抓基地、抓考察,大力推進勞務產業。
四是通過抓項目、抓整合,全力搞好小康示範村和基礎設施建設。
五是通過抓支部、抓協會、抓能人、抓產業,繼續深化“雙培雙帶”工程。
六是通過抓幹部管理、抓作風、抓任務落實、抓獎罰,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